同樣作為戍邊王,同樣面對一個隨時可能動武的戰略敵人,長沙國所要肩負邊防軍費縱然不多,但考慮到長沙惡劣的氣候、地理環境,毫不夸張的說:劉發,確實是逼不得已的。
若非今日,鬧這一出‘國小地狹,不足回旋’來加封,養不起本國那不超過兩萬邊防部隊的長沙國,便只能無奈裁軍。
長沙本就弱小,面對嶺南百越,別說是戰略威懾了——連必要時的戰略防守任務,都還需要身后的淮南系,乃至魯、楚、江都搭把手。
再裁軍,那長沙國存在于漢家南方邊境的戰略意義,恐怕就會消失殆盡。
——南越在趙佗的掌控下,勵精圖治足五十余年,戶二十余萬,一百四十余萬口;
哪怕是按照五戶抽一丁,趙佗也能輕輕松松拉起一支四萬到五萬人的軍隊,向五嶺以北的長沙國造成直接威脅。
仿若長沙國連現有的一萬多、不到兩萬邊防部隊都無法維序,那剩下一萬人和一人不剩,性質是基本一致的。
都是沒什么意義。
如此說來,就不難理解劉榮大筆一揮,便是以三郡之土加封,甚至還說出‘先帝早就想這么干了,只是當時時機未到’這種明顯有悖于漢家現階段,針對宗親諸侯的核心方針的話來了。
劉榮加封的,哪里是什么領土、人口?
分明就是邊防軍費啊!
只是相較于直接給錢,劉榮還是更傾向于這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方式,讓劉發自己從這三郡的賦稅中,勻出所需的邊防軍費。
這也是漢家的戍邊王——乃至所有宗親諸侯存在的原因。
如果什么事都有長安操心,什么事兒都有長安出錢,那還要你這個諸侯王做什么?
與其把錢給你這諸侯王、為你的諸侯國操心,我還不如把錢給郡守,為直屬長安的郡縣操心!
無論是在場兄弟眾人,還是御榻上的兩位太后——至少竇老太后,顯然也都是明白這一內由;
故而,對于劉榮擅自加封長沙,眾人并沒覺得有哪里不對。
劉發自己也是羞愧歸羞愧,最終卻也是厚著臉皮,再三拜謝應下。
只是有了劉發這一出,原本還有些拘謹的兄弟眾人,頓時就都有些按捺不住了……
“臨江雖不貧瘠,但終歸也小了些……”
“弟雖不跳舞…咳咳,卻也多少有些無法騰挪……”
在二哥劉德表態‘想做趙王’后,臨江王劉淤顯然是沒再抱有僥幸;
卻也不甘于現狀,想要謀求一個比臨江國好一些的封土。
“膠東、膠西本為一體,分為二國,諸多不便……”
老八劉端語不驚人死不休,似乎是盯上了弟弟劉彘的膠西國,想要把自己的膠東國和膠西國合兵,做漢家的‘膠王’。
便是年僅七歲的劉彘,也有自己的追求。
“臣弟……”
“唔,臣弟遠在東海之畔,距離皇兄,實在是太遠太遠了……”
“如果能離皇兄近些,弟也好沐浴皇兄雨露恩澤………”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