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匈奴女性,即需要負責加工食物、照顧孩子等重擔,又因為生理方面的不同,而天然不具備畜牧所需的體力。
這就使得在這樣一個匈奴家庭當中,負責照顧牛羊牧畜,并獲取牛奶、羊奶的,就只能是奴隸。
又或者說,這個時代的匈奴人,其實很像古雅典文明時期的斯巴達人。
——男人從出生開始,不是在打仗,就是在為打仗而強身健體、磨練技藝;
女人則負責家庭內外的瑣事,盡好妻子所應盡的責任。
而負責生產的,是奴隸——只需要一次性購買,就可以長時間為自己免費勞動的勞動力。
實際上,匈奴人每一次南下入侵,其實也都是為了搶掠人口。
男人、女人、孩子——只要不是垂垂老矣的老人,就能帶走多少帶走多少。
男人不用說——現成的壯勞力,無論是留著用還是賣出去,都是一筆相當不菲的財富;
女人更不用提:自己是個奴隸不說,還是生出一個又一個奴隸,簡直就人形搖錢樹!
至于孩子,雖然體力差一些,但也有其優勢——三觀尚未定型。
只要下足了功夫,未必就不能培養成一個人高馬大,卻對自己忠心無比的貼身忠仆。
匈奴人過去的每一次入侵,幾乎都是在秋后。
因為秋后,意味著經過一整年的蓄養,匈奴人的馬匹已經吃了滿身肥膘,正處于最好的狀態;
經過一年的游牧,匈奴人也大都回到了相對溫暖的草原南部,距離漢邊并不很遠。
而在長城以南,經過一年的辛勤勞作,漢人農戶也都收獲滿滿,用谷物將家中糧倉塞了個滿滿當當,以備作過冬所需的食物。
在這個時間點南下,匈奴人可以很輕松的得到大量物資,并不費吹灰之力回到草原;
同時,又不影響游牧之民‘冬天在草原南部貓冬,春天開始北上游牧’的生活規律。
如此說下來,作為游牧民族的北方匈奴,同作為農耕文明的漢家,其實是有最根本上的利益矛盾的。
——匈奴帝國,需要從周邊源源不斷的虹吸人口,來作為具體承擔勞作的奴隸;
而匈奴版圖,基本等同于后世打毛,北方是北極,東邊又臨海;
唯獨西方的中亞地區,以及南方的漢室,能為匈奴帝國提供足夠數量的奴隸。
匈奴人需要奴隸、需要從漢家掠奪人口,漢家自然也不可能予取予求,任由匈奴人將原本在漢家種地的農民,給擄到草原放牧。
于是,漢匈雙方之前,便開始出現從上而下的人口掠奪/保衛戰。
匈奴要搶人;
漢家要保人。
只要匈奴人搶不到人口,或是搶到的人口,不足以彌補傷亡損失,匈奴底層群眾就會用腳投票,做出‘漢人不好搶’‘搶漢人不劃算’的結論,然后將注意力投向西方。
只不過,到了國家層面,漢匈雙方的矛盾,可就不止是簡單的人口搶奪了;
而是臥榻之側,豈容它人酣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