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邑戰線,匈奴人基本是明牌強攻,主打一個“我就告訴你了,我要打馬邑,你難道還真守得住?”;
漢家在馬邑一線,也沒有什么需要掩蓋的意圖和圖謀。
匈奴主力浩浩蕩蕩而來,漢家朝堂派兵駐守馬邑,拖住匈奴人的腳步便是。
漢家真正的圖謀,在第二戰場:河南地,也就是河套地區。
一旦這一圖謀在戰前被匈奴人察覺,從而在河套布置下重兵防守,那漢家此番圖謀非但會胎死腹中,甚至還會讓匈奴人知道:漢家對河南地,頗為覬覦!
從今往后,匈奴人西進也好,南下也罷——無論干什么,都絕不會再在河套放松警惕,更絕不可能再給漢家,留下一丁半點的可乘之機。
只有這一次機會;
要想奪回河套,漢家有且只有一次機會。
只有這么一次匈奴人認定河套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漢家不可能先渡大河,而后背水一戰,再用步兵集群真正占據河套,從而“大意失河套”的機會。
浪費了這個機會,漢家要想再謀奪河套,便是用人命硬堆,都很難堆出來的了。
也就是說此戰,匈奴人明牌南下,大軍壓境,反倒是換成漢家,需要在戰前進行戰略意圖的掩蓋。
既然要掩蓋意圖,那第二戰場:北地-河套戰場的存在,自然是越少人知道越好。
倒不是說漢家已經爛到了根子上,連朝中公卿百官、公侯貴戚,都被匈奴人的眼線所滲透;
而是因為戰略意圖這個東西,對于將領的作戰部署,以及排兵布陣,都會造成極為明顯的影響。
舉個非常淺顯的例子。
你是一個將軍;
今年秋天,漢匈即將會獵代北,你奉當今天子榮之令,率軍駐守馬邑。
你不知道此戰,天子究竟有何圖謀;
故而,你只想當然的認為:此戰,你部只需要守住馬邑,保境安民,就可以成為國家的英雄。
天子榮也確實是這么跟你說的。
于是,從入駐馬邑的第一天開始,你就開始無所不用其極,誓要將匈奴人擋在國門外,并早日擊退、趕跑他們。
從始至終,你都只想著擊退來敵,更恨不能讓匈奴單于軍臣莫名其妙的退兵而去,讓你平白揀一個大便宜。
從你的排兵布陣、調兵遣將中,匈奴人也看出你只是想守住馬邑,擊退來敵,他們也就沒了其他顧慮,專心致志的攻打起馬邑。
直到那則石破天驚的消息傳來:河南易主!
原本還步步為營,徐徐攻城的匈奴人陣腳大亂,用盡了渾身解數,都要脫離代北戰場,以支援河南!
而你,也很快意識到不能放匈奴人走,于是改變戰略戰術,從先前的守城、擊退來敵,轉變成了出擊、咬住匈奴人,不讓他們回援河南。
匈奴人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你其實也是;
所以,你沒有從自己的排兵布陣中,透露漢家對河南的圖謀——因為你根本不知情,自也就說不上透露了。
匈奴人被蒙在鼓里,你也是被蒙在鼓里的。
也恰恰是因為你同樣被蒙在鼓里,才讓你發自內心,真切由衷的表達出了“只想保境安民,趕走匈奴人”的戰略意圖,從而蒙蔽了匈奴人。
反之,若是在戰前,天子榮就私下召見你說:此戰,我漢家打算圖謀河南地,將軍需要在馬邑拖住匈奴人的腳步,使其無法回援?
一旦如此,只怕你到馬邑的頭一天,就要開始以“咬住匈奴人,不放他們走”為準則,進行相信的戰略戰術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