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農戶?
那就更不用說了。
沒吃的了,那就上山打獵——太宗皇帝賞你飽腹!
沒柴燒了,那就上山伐木——太宗皇帝賜你溫暖!
甚至于,沒錢花了,太宗皇帝也賜你富足——隨便熔點銅器,大概澆鑄成錢樣兒,伱就有錢花了!
尤其真正關乎底層百姓切實利益的稅、賦,更是成為了文景之治最堅實的基礎。
——漢文帝在位二十七年,其中有足足十三年,完全免除了全天下人的農稅!
剩下十四年當中,也有足足十一年農稅減半,只行三十取一的超低稅率!
便是以十五取一的法定稅率,完整收取農稅的那三年,也完全是為了避免天下人習以為常,真把太宗孝文皇帝仁慈的農稅三十取一,當成是‘本就該如此’。
這是農稅;
而漢家法定的口賦:每人每年一算,即一百二十錢,也已經被天下人默認為每三人一算,每人每年四十錢。
因為自太宗皇帝四年至今,漢家再也沒有按照法定的數,收取過一百二十錢的口賦;
以至于天下人——尤其是太宗皇帝晚年出生的人,大都認為漢家的口賦,從來都是每人每年四十錢……
宗親諸侯肆意妄為,底層民眾的生存環境也相當寬松;
相應的,工商業發展,以及地方豪強富戶的發展壯大,自也不可避免的成為了文景之治——尤其是太宗皇帝那二十多年,一道極為‘亮眼’的風景線。
文景之治,對于底層百姓是盛世,對于豪強富戶,也同樣是盛世。
歷史上長達五十年,本時間線也足有三十多年的文景之治,更是成為了豪強富戶迅速完成原始積累,并在地方構筑盤根錯節的勢力,從而為禍一方的史詩級溫床!
所以,對于竇老太后的提問,劉榮的回答是肯定的。
——過去三十年,漢家的陵邑制度,就算沒有完全停擺,其效能也早已大打折扣!
過去三十年,許多早就該遷居陵邑的豪強富戶,在地方郡縣官員的庇護之下,一次又一次躲過了強制遷移;
積年累月之下,別說二十萬——便是如今的關東,有三四十萬人屬于‘豪強’標簽,劉榮也完全不會感到奇怪!
而此番,劉榮出手就是一座一步到位,可容納二十萬人的茂陵邑,幾乎是直言不諱的告訴天下人:對于我漢家過去三十年的陵邑制度,朕極其不滿!
只是此事,畢竟關乎到太宗孝文皇帝名聲,乃至于‘文景之治’的歷史評價;
劉榮再怎么愣頭青,也總得先和老太后商量商量。
——商量商量怎么搞,才能在確保陵邑制度成重新發揮‘國運調節器’之效能的同時,最大程度規避此事,對太宗孝文皇帝的政治影響。
誠然:太宗孝文皇帝,已經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
但劉榮姓劉。
孝景皇帝劉啟的劉;
太祖高皇帝劉邦的劉;
自然,也是太宗孝文皇帝:劉恒的劉。
維護太宗孝文皇帝的政治形象,對于劉榮——對于太宗皇帝這一脈的每一位漢天子而言,都是根本不需要思考的政治本能。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