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劉榮要扶持自己的母族外戚;
典客公孫混邪之子,平曲侯世子公孫賀?
也行吧,劉榮要給義渠王子家族一些扶持,來豎立‘厚待歸附貴族’的貞潔牌坊。
剩下那些無名小卒,都是些什么鬼?
掌兵五百的隊率司馬封侯,也還則罷了;
怎么還有一個率兵十人的什長,因為率部招降了一個河套部族,而得封為侯的?
這都什么跟什么啊……
封賞事宜爭議大,這就使得劉榮這段時間,多少有些‘公務纏身’。
主要是忙著和朝堂內外——主要是那些眼紅的功侯貴戚,就此戰的封賞事宜扯皮。
只是劉榮的注意力,卻早已經從戰后的封賞,轉移到了漢家內部的一系列問題之上。
——河套-馬邑戰役,已經結束。
就算漢家在這兩個戰場投入的兵力,都還沒有,且短時間內無法班師回朝,此戰的結果,也已經塵埃落定。
坊間議論紛紛,朝堂內外物議沸騰;
但當劉榮從勝利的喜悅中冷靜下來之后,第一時間看到的,卻是擺在面前的一系列問題。
——孝景皇帝過早駕崩,導致漢家本該挾吳楚亂平之大勢,迅速推動的《削藩策》,在一定程度上放緩甚至停滯;
劉榮新君繼立,導致的朝堂核心決策層出現震動,乃至于地方郡縣——尤其是關東郡國的震蕩。
以及,劉榮今日與竇老太后說起的:因為文、景兩位先帝在位年間的寬松政策,所導致的陵邑制度效能銳減。
等等等等。
劉榮當然不會和原時間線上的漢武大帝那般,天真的以為:只要仗打贏了,剩下的就都不是事兒。
誠然,對外戰爭的勝利,確實能解決許多內部問題。
但劉榮始終牢記:戰爭,僅僅只是政治的延伸。
如果說政治,是一個集內政、外交、戰爭、經濟等諸多分支的一個大命題,那戰爭,僅僅只是‘政治’這個大命題下的一小部分。
戰爭的勝利,確實能為政權、文明,帶來極大的政治、經濟利益。
但若是只看重戰爭的勝利,卻將其余事物盡數忽視,乃至于天真的認為:那些被戰爭勝利掩蓋的內部矛盾,真的就此消失不見?
“窮兵黷武,不就是這么來的嗎?”
“以為打贏了仗,就萬事大吉了——老百姓就不用吃喝、不用穿衣,只要高喊‘萬勝’,就能吃飽穿暖了……”
“——只是個開始啊~”
“一場戰爭的勝利,僅僅只是為朕,贏得了專心處理內部的時間、精力而已。”
“便是河套,想要好生經營,以為我漢家養馬之地,也同樣要朕費一番功夫……”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