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深吸一口氣,衛青便開啟了自己人生當中,第一個高光時刻。
“臣認為,為將者,需要在一場戰爭開始之前,制定兩個目標。”
“第一個目標,是必定會有機會,且有較大可能達成的。”
“而第二個目標,是有可能出現機會,雖然很難成功,收益卻極為可觀的。”
“在戰爭當中,將領需要保證第一個目標達成,并尋找完成第二個目標的機會。”
···
“如:平城一戰,匈奴冒頓單于的第一個目標,便是通過韓王信、代相陳豨,以及燕王盧綰等戍邊諸王、相,來攪亂我漢家的邊墻,從而削弱我漢家的邊防力量。”
“與此同時,對我漢北邊墻進行掠奪。”
“在韓王信確定會判漢投胡,代相陳豨確定會舉兵作亂,燕王盧綰也暗通款曲,蠢蠢欲動的前提下,這第一個目標,是很容易就能達成的。”
“而冒頓的第二個目標——假設為:引誘太祖皇帝孤軍深入,從而伺機圍而殲之,甚至是生擒之!”
“那一切,就都說得通了。”
短短幾句話的功夫,衛青身上那內斂、謙和,甚至有些過于謙遜的溫順氣質,早已經被少年不該有的蓬勃朝氣所取代。
便見衛青昂首挺胸,背負雙手,側對著劉榮,遙望向殿門外的遼闊天空。
“在戰前,冒頓大致會想:此戰再不濟,也能在漢邊搶掠一批物資以及人口,讓匈奴上下過個肥冬。”
“同時,只要韓王信、代相陳豨等人信守承諾,便有很大概率能擾亂漢邊,讓漢家疲于戍邊,而無力對草原造成威脅。”
“至于第二個目標——臣之所以有這個猜想,是臣認為:當時的冒頓,對我漢家的態度,與其說是攻掠,倒不如說,是試探。”
“畢竟在平城戰役前,至多不過十年的秦王政末年,東胡統治下的大草原,尚且還是游牧之民望秦黑龍旗而逃,根本不敢挽弓搭箭,更不敢南下牧馬的狀況。”
···
“秦亡而漢興,雖諸多戰火,但對于匈奴人而言,左右不過是王朝更迭,中原換了一姓皇室。”
“然我諸夏,仍舊是諸夏。”
“——秦黑龍旗雖不再,然劉漢社稷,仍為炎黃之后、諸夏貴胄。”
“所以,饒是冒頓鳴鏑弒父,更先后戰勝東胡、月氏,以為草原霸主,對我漢家,恐怕也依舊是心里沒底。”
“心里沒底,自然就要試探;”
“而試探一個新王朝最好的方式,無疑,便是試探他們的君王。”
“也就是我漢家的開國之君:太祖高皇帝……”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