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獨被劉榮忽略掉的,便是倉儲成本。
麥,不好儲存。
至少沒有粟那么好儲存,也不像粟那般,可以在沒有冷庫、空調的前提下,在這西元前輕輕松松儲存十幾二十年。
想到這里,劉榮對于漢家未來的主糧——主要是粟、麥二者之間的取舍,也隱約發生了些許變化。
眼下的狀況,讓劉榮想起了后世。
——高產的雜交水稻,產量夠高,種植成本夠低,也好儲存,卻不好吃;
其余諸般主糧,如麥、稻等,哪兒哪兒都好,就是不好儲存,產量也一般。
所以,后世華夏以雜交水稻作為戰略儲備糧,而以麥、稻作為日常主糧。
對于劉榮——對于漢室如今的狀況而言,后世的這一案例,顯然極具參考價值。
“仍以粟作為戰略儲備糧,麥則作為日用主糧,以及軍糧……”
“嗯……”
片刻間,劉榮就已經有了大致想法。
只是眼下,還有一個問題等著劉榮拍板解決。
——石奮、石建父子的問責規格;
準確的說,是此次‘太倉麥儲存不當’事件的定性……
“既是不知者無罪,此番,便且如此吧。”
“——太倉令石建,不知宿麥倉儲之要,竟不知相問于老吏,倨傲自負;”
“著罰俸半年,以儆效尤。”
···
“少府石奮,身為太倉令之舉薦者,更乃太倉令石建生父,知其謬誤而不加以指正、教誨;”
“罰俸一年,以待后效。”
···
“凡太倉令上下,儲糧不善,罰俸三月,下不為例。”
“著:故長安倉倉吏鄭二,為太倉令丞,從旁輔佐倉令石建,重擬倉儲宿麥之策。”
“——另諭少府內帑:自今歲始,凡太倉所儲之糧,粟不得逾十歲,麥不得逾三歲。”
“倉儲粟、麥,當以九一之比——主以儲粟,輔以儲麥。”
“乃告天下萬民:麥儲不易,當即食之;粟可久儲,當倉儲之。”
“再行令少府,廣夠粟千萬石充實太倉,以故國本。”
“即太倉所儲宿麥,或平價售賣之,或與相府易為粟而倉儲之。”
“總而言之,從今往后,我漢家之官倉,當皆以儲粟為重。”
“及麥……”
為此次事件做出定性,劉榮頗有些遺憾的看了看遠處,那一個個儲存有冬小麥的糧倉。
終,還是苦笑著一搖頭。
“便當是讓天下百姓民,又軍中將帥,吃得好一些吧……”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