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張的說:就算白登之圍后,漢家上下知恥而后勇,直接逆推到龍城,把膽敢兵圍太祖的冒頓單于砍了!
把人頭拿回長安游街示眾,再拿去祖宗廟宇祭奠一番——對于漢家而言,也根本算不上‘平城戰役大獲全勝’;
而是只能算作‘大仇得報’‘恥辱得以洗刷’。
說直白點,就是打平了。
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華夏民族要臉。
但凡丟了臉,華夏民族就不會覺得自己還有機會‘贏’;
只有讓對方也丟了臉,甚至是為羞辱自己付出代價——包括、但不限于生命的代價,華夏人才會覺得:嗯,扯平了。
反觀匈奴人呢?
嘿!
——當年平城戰役,漢家小勝,匈奴小敗;
結果戰后,整個草原都在傳:漢人的皇帝,被大匈奴最偉大的冒頓單于,給硬生生打怕了!
怕的都不敢繼續打下去,跪在地上親吻冒頓單于的腳趾,祈求偉大的冒頓單于,憐憫的恩賜漢人和平了!
偉大的冒頓單于憐憫漢人,賜予了他們和平,漢人皇帝為了感謝偉大的冒頓單于,更是愿意將自己最美麗的女兒,進獻給冒頓單于享用!
只能說,但凡是和薩滿教扯上邊的文明——無論是這個時代的匈奴人,還是后世的阿三哥,都是多少沾點抽象的。
平城戰役匈奴小敗,漢家小勝,草原上的輿論尚且如此;
后來發生在漢匈雙方之間的摩擦,自更別提了。
——草原口口相傳:孝惠皇帝年間,呂太后對于冒頓單于‘要不要嗨皮嗨皮’的提議,表示自己根本不配得到冒頓單于的臨幸!
為了表明愧疚,還網羅了漢人最美麗的百名女子,進獻給了冒頓單于!
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那場由老上單于發起的大規模入侵,在草原上的‘野史’傳聞,更是野的只剩屎了。
什么,太宗皇帝跪在長安城外,祈求老上單于別攻破長安啦~
什么,薄太后不惜以自己的身體為代價,來祈求老上單于退兵,卻被老上單于嫌棄薄太后‘年老色衰’啦~
以至于太宗皇帝親筆寫下漢匈盟約,愿意世世代代以弟弟侍奉兄長的禮儀,侍奉匈奴之類。
對于這樣的輿論,漢家上下,其實是多少有所了解,卻又有苦說不出的。
——你說人家是在吹牛吧?
確實在吹;
可你要說人家沒有吹得那么牛吧?
偏偏人家剛好就比你牛逼,能讓你沒脾氣!
于是,漢家只能忍氣吞聲,以事實為依據,接受自己‘不如匈奴人那般強大’的客觀事實,并在事實基礎上積蓄力量,以圖將來。
反觀匈奴人,卻是被充斥草原上空滿天飛的牛皮,給捧的越來越傲慢,以至于都開始教導后代:漢人天生弱小,永遠都無法擊敗強大的匈奴了。
也正是在這個輿論背景下,草原游牧之民對于華夏農耕之民,才會帶著天然的鄙視和輕視;
認為漢人的農民,不過是匈奴人養在漢家地界的奴隸,等秋收從田間收獲了糧食,作為奴隸主的匈奴勇士,就可以去把‘奴隸’們耕作出來的糧食帶回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