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劉榮自掏腰包,解決了外朝的問題,那丞相自然而然就會失去話語權。
說一句題外話:劉榮腦海中,為漢家將來百年構造的藍圖,便有這么一個想法的雛形。
通過龐大的財政壓力,迫使丞相向漢天子伸手要錢!
然后漢天子繞過丞相這個‘對公賬戶會計’,直接自掏腰包解決國家財政問題。
然后,丞相就此成為朝堂上的小透明,原本屬于丞相的所有權利,都將自此被皇帝收回。
緊隨其后的,便必然是丞相的角色淡化,使得皇帝政務處理壓力激增;
于是,內閣、尚書臺之類的‘秘書團’性質機構,便可以應運而生……
言歸正傳。
現當下,漢室的財政狀況,其實已經朝著劉榮腦海中的那個雛形發展了。
——經過文景之治,漢家兩代先帝省吃儉用,給劉榮留下了極為龐大的個人財富。
與此同時,相府國庫又因為漢家輕徭薄稅、休養生息的國家總體戰略,而始終徘徊在破產警戒線邊沿。
國庫的農稅收入很多,每年足有近三十萬萬錢!
但花錢的地方更多——每年都默認要支出,且完全無法削減的固定支出,便占了國庫規定收入的八成以上,乃至將近九成!
絕大部分固定收入,要用于固定支出;
除了農稅之外,又實在沒有,且無法擁有其他的生財之道,想要‘開源’,唯一的辦法就是人口、土地緩慢增加,從而拉動糧產總量提高,以此來提高國庫的農稅收入。
這顯然不是短時間能做到的事,同時也不可能大幅提高國庫的農稅收入。
——如今漢室,民六百萬余戶,近三千萬口;
按照太祖高皇帝授民田爵時,所定下的‘一戶百畝’的標準,如今漢室,就應該有六萬萬畝,即六百萬頃農田。
但實際上,經過短短五十年的和平發展,太祖高皇帝曾無償發放給百姓的每戶百畝田,已經縮水到了平均每戶不到八十畝。
如果是大部分農戶不再擁有百畝田,或許還能將其歸類為土地兼并,少部分人占有了大部分的農田;
但每戶農人平均擁有農田不到八十畝,就不再是土地兼并的鍋了。
——第一個原因,是人口增長。
想當初,太祖高皇帝立漢國祚,漢家于秦末廢墟中建國,總人口不過一千三百萬,不到三百萬戶;
每戶百畝田,也不過是三萬萬畝農田。
再加上關東行小畝,關東農人的百畝田,實際上只等同于關中的五十畝。
如此算下來,太祖高皇帝開國之后,很輕松的就用漢家現有的兩萬萬畝農田,安置了天下所有的百姓。
但五十年過去,漢室人口早就從開國時的一千三百萬人,激增到了劉榮元年兩千八百萬。
農戶數,也從開國時的不到三百萬,暴漲到了如今的超過六百萬。
人口、戶籍,都是一倍以上的增幅;
如果漢家還是只有開國時,那二萬萬畝左右的農田,那漢家的戶均農田擁有量,只怕早就跌破五十畝了。
之所以能維持在如今的八十畝左右,是因為在人口增長的同時,可耕作田畝也在增長。
開荒。
將原本荒廢的農田,或原本不是農田的土地,開墾為農田。
如此一來,才有的漢室人口翻倍不止,戶均農田擁有量,卻只跌了百分之二十的狀況。
但顯而易見的是,這五十年的時間里,漢家人口增長的速度,無疑比農田的開墾速度、可耕作田畝的增長速度快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