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是能被繡衣衛收集起來,上報周仁,并最終送上劉榮案頭的輿論訊息;
能被周仁提煉上報到劉榮這里,本身就有一定的上報必要性。
至于具體是什么事,卻也算不上有多復雜。
——隨著匈奴使團來朝之后,長安朝堂,尤其是天子劉榮的強硬姿態,在坊間街頭巷尾傳播開來,輿論不出意外的炸了。
有人高興,有人覺得解氣;
有人興奮,有人覺得還不夠。
也正是在這近乎‘普天同慶’般的積極輿論中,卻出現了一個看似正常,實則明顯有些不大和諧的聲音。
大約是在三天前,街頭巷尾突然出現了一種說法。
雖然和主流輿論看似一致,張口閉口‘我漢家之強盛,遠非蠻夷之流所能碰瓷’之類,但其中卻夾雜了一個明顯有些過激的言論。
——有一部分身份不明的人認為:既然漢家已經強盛至此,那從今往后,就再也不需要通過外交途徑,和匈奴人進行任何形式的接洽了。
但凡看匈奴人不順眼,就該是一個打字!
這個說法最開始出現時,周仁還沒太當回事。
但很快,這種說法就極為迅速,且極為準確的朝著尚冠里擴張,并得到了相當一部分功侯貴戚,乃至于軍中將帥的支持。
——是啊!
——我漢家都這般強大了,還和匈奴人談個屁啊!
——打!
——年年打,月月打,最好沒日沒夜、每時每刻都在打!
發現尚冠里都隱隱有些‘眾口一詞’‘一致對外’的趨勢后,周仁這才意識到了不對,趕忙上報到了劉榮這里。
但從劉榮方才的反應來看……
怎么說呢;
是劉榮沒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
還是在劉榮看來,這件事,本身就算不上有多嚴重?
按照過往的習慣,以及周仁與先帝劉啟、當今劉榮——這兩代漢天子日常溝通的慣例,天子明確示意‘不必再說’,周仁就該略過這個話題。
但不知為何,周仁在短暫的思慮之后,終還是決定:叛逆一小下。
便見周仁微皺著眉,欲言又止的再三抬頭,又再三把頭低下;
見劉榮始終投入在面前的政務之上,終也是不得不主動開了口。
“陛下。”
“臣認為,這件事,若是不作出妥善處置,恐怕會在日后,引發一場不容小覷的動蕩。”
“——誠然,這番言論看似是國富民強、舉國剛烈之論。”
“但農戶黔首便罷,連尚冠里,乃至軍中將士們都信奉此論……”
說著,周仁照例在恰當的位置止住話頭,給劉榮充分留出了留白。
在周仁看來,即便劉榮先前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被自己如此委婉提醒,也總該‘幡然醒悟’了;
又或者,劉榮是真的不覺得這件事很嚴重,那在自己這番提醒過后,劉榮也該好好解釋解釋:這件事,為什么‘并不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