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實上,除了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更杰出到令人咂舌的人才隊伍之外,太祖年間的漢家,其實還有一個比如今漢室,要跟‘強’的地方。
——民族自信。
準確的說,是國民的心氣兒,精氣神。
想當年,匈奴冒頓單于伙同韓王信,悍然發起對漢室邊墻的入侵。
消息傳出,漢家之民無不感到憤恨,更是有無數人自發參軍,勢要去北墻,給匈奴人好看。
——要知道當時的行伍,可不是如今漢室的行伍!
雖然對陣亡將士有撫恤,但對立有戰功者,能給出的賞賜卻少得可憐。
傷殘者更慘——根本無法得到任何層面的照料,只能回到家里,成為一個失去自理能力的負擔,自生自滅。
那般惡劣的國家整體狀況,百姓仍舊義無反顧的選擇參軍入伍,北上戍邊。
為什么?
因為在他們看來,區區匈奴北蠻,居然也敢騎在華夏貴胄脖子上拉屎,簡直是叔能忍,嬸不能忍!
哪怕彼時的華夏窮困,也還是要出手告訴那些沒開化的野人:你華夏爹,不是誰都能碰瓷的!
現在呢?
一場朝那之戰,一場河套-馬邑戰役,確實是讓天下人都激動了起來,口口聲聲‘我漢家也支棱起來’了。
但在這個過程中——在太祖皇帝開國,到劉榮在位,這短短五十年的時間里,漢家百姓的國民自信,卻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一點點消磨殆盡。
如果說,太祖高皇帝之時,匈奴人還只是‘區區蠻夷’;
孝惠皇帝,即呂太后掌權之時,匈奴人是‘無禮北蠻’;
到了太宗孝文皇帝年間,匈奴人就成了‘雖然野蠻,卻也無比強大’的游牧之民。
再到孝景皇帝在位、當今劉榮即立——在漢家百姓的認知當中,匈奴人的‘強大’‘不可戰勝’,是始終在一點點上漲的。
用更為簡練的話語來做總結,就是日子在一天天變好,國家在一點點強大;
但國民抵抗敵人、仇視敵人的心,也一天天被消磨,最終成為了對敵人的盲目崇拜、對自己的盲目輕視。
前后兩場戰爭,確實讓漢家上上下下,都品嘗到了勝利的滋味,都體會到了戰勝方的美妙感覺。
但這兩場戰爭,還遠遠沒有讓漢室的大部分人,意識到自己的強大,以及匈奴人‘并非不可戰勝’的客觀現實。
——過去這些年,漢家奉行忍辱負重,休養生息的國策,目的自然是為了積蓄力量。
但底層百姓卻被這多年的忍辱負重,給壓彎了脊梁、壓低了頭顱。
此番,長安接頭出現‘我漢家已經強大到想打就打,想停就停,根本不需要和匈奴人交涉’的言論,劉榮自然能看明白。
——年輕的將士,渴望建立功勛!
但劉榮真正為之感到欣喜的是:這一言論,是能讓底層百姓重新建立起自信心的。
雖然還不至于說是讓所有人,都相信漢家真的強大到無敵的地步,再也不需要和匈奴人進行任何外交交涉;
但他們會想:既然連這種言論都出現了,那我漢家,應該是強大起來了吧?
求上得中,求中得下,不外如是。
對于如今的漢家——對于劉榮而言,這樣的權宜之計,也算得上是意料之外的驚喜……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