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他們已經因地而名,各位鮮卑、烏恒二部。”
“今年夏天,我漢軍會派軍隊,接管貴主單于割讓的東海千里之土。”
“希望貴主單于能派遣使者,去知會鮮卑、烏恒二部:從今往后,此二部,以及東海千里之土,皆為我漢家所有。”
劉榮的目的依舊明確:東海!
準確的說,是大致涵蓋后世東北三省的遼闊土地。
這片土地,對于如今的漢家而言,卻是沒有什么太大的價值。
——太冷了~
這片土地,現在還是太過寒冷,即便是那為后世人都為之垂涎的黑土地,也無一例外的都是凍土。
但劉榮看重的——至少是短期內看重的,卻并非這塊土地的實用價值;
而是擁有了這塊土地之后,漢家在東北版圖的地緣政治格局,會出現一個極為微妙的變化。
現如今,東海為匈奴人所有,漢家和朝鮮半島接壤的區域,僅限于燕國東北版圖,那不過上百里長度的鴨綠江。
說得再直白點,就是朝鮮半島與亞歐大陸的接連出,并不完全是漢室版圖。
——靠北側的一大半,如今都屬于匈奴人,靠南側的一小半,才屬于如今漢室的燕國。
可若是東海易主,漢家將版圖擴張到鮮卑、烏恒二山以北成百上千里,那情況可就大有不同了。
屆時,朝鮮報道與大陸板塊連接的位置,將完全被漢家的版圖所覆蓋!
任何人想要進出朝鮮半島,都必須通過漢家的同意,并且還要通過漢家的領土!
用版圖,外加三面臨海的半島地形,硬生生把朝鮮半島‘包圍’——這才是劉榮短期內,對東海這片土地所寄予的厚望。
至于東北那片黑土地,就只能等后世子孫、等華夏文明有了開發的能力,再去享受黑土地為農耕文明所帶來的特殊加成。
某種角度上來講,也算是劉榮給華夏后世子孫,留下的一筆不菲遺產了……
“朕的底線已經明確,便也不需要繼續談下去了。”
“——朕已經做出了最大的讓步,已經沒有了哪怕半點退讓的空間。”
“就這個條件,若是愿意接受,就請貴主單于盡快履行,我漢家得到想要的東西后,自然會履行承諾。”
“若是不接受,那也沒必要繼續磋商,貴主單于也不用去西方,欺負那些可憐的小國家了——便在長城腳下,我漢匈兩家,再擺開架勢打上個三五年。”
“反正朕手里兵多將廣,府庫又充盈的實在有些存不下了。”
“征戰幾年,把府庫儲存稍微消耗一小,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劉榮話音落下,呼延且當的面色徹底黯淡下去。
呼延且當知道,劉榮依舊沒撒謊。
——漢家的府庫,真的充盈到了錢糧沒地方存放,串錢的麻繩腐爛壞死、致使錢幣散落于庫房中,卻沒人顧得上搭理;儲存的糧食大批大批的壞事,卻根本抽不出人手去傾倒入河流的地步。
劉榮說,打一場為期三五年的國戰,消耗一波庫存,固然有吹牛皮的意味在其中。
但呼延且當確定的是:如果漢匈雙方之間,真的打了一場為期三五年的戰爭,那這場對于漢家而言,還真就是劉榮所說的那樣——不過是清一清庫存而已,根本傷不到漢家的根基……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