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舍記得很清楚:當年,哪怕是在情況最惡劣的時候,劉榮都從不曾慌亂,始終是一副淡定自若,成竹在胸的模樣。
劉舍敢篤定,當年的劉榮,早在剛著手準備平抑糧價一事的時候,就已經備下了‘點麥為粟’的后手。
而今,劉榮再次站出來,隱晦表示未來的少府,能生產出質量更好、價格更低的鹽鐵產品,從而通過正常的市場競爭,逐步達成對鹽、鐵市場的徹底壟斷?
劉舍只能說:但凡換個人,無論是誰,說出這種不知天高地厚的話,本君侯都會賜下一個腦瓜崩,把那個活在夢里的蠢貨敲醒;
但這句話是陛下說的,那臣就只能頓首頓首,昧死百拜,食君之祿,忠君之事而已……
這,便是‘先例’的重要性。
——當你第一次干某件事的時候,就漂亮的把事兒辦妥,那從今往后,再也不會有人懷疑你在面對類似的事兒時,會辦的不夠漂亮。
人的名,樹的影,正是這個道理……
“既然陛下成竹在胸,那臣,唯頓首頓首……”
毫不掩飾崇拜的對劉榮拱手一禮,又開口客套一聲,劉舍話頭一轉,將話題再度引回了具體的操作模式、措施之上。
而在鹽鐵官營這一整個大命題當中,困難最大的一點,無疑便是具體實施部門……
“然有一言,臣斗膽,冒死直諫。”
不出劉榮意外的一聲‘然’,便見劉舍深吸一口氣,于座位上端坐好,旋即道出了自己的憂慮。
“當年,陛下官營糧米,少府之所以能輕易完成此舉,是因為官營糧米一事,少府唯一需要做的,僅僅只是買入、倉儲、賣出這三項。”
“其中,買入、賣出這兩項,其實都可以忽略不計——賣糧,百姓民可以拉來長安賣,賣糧,也照樣可以到東、西兩市的內帑官糧鋪去買。”
“在買、賣這兩部分,少府其實并不需要出多少力氣。”
···
“唯獨剩下的倉儲,也因陛下于長安南郊興建太倉,而變得不再困難。”
“——買入的糧食,少府只需要派人運送數十里,便能從長安送去太倉入庫;”
“賣出時,太倉的糧食又以十日為限,定期、定量輸送糧食入長安,以供少府內帑售賣。”
“買、賣不費力氣,倉儲也不過是順帶——就算沒有官營糧米,太倉也本來就是要儲存少府內帑的存糧的。”
“正是因為以上種種,少府官營糧米,才會如此輕松,如此不費吹灰之力。”
“然鹽鐵……”
還是老規矩:話不說滿,點到即止。
一聲欲言又止的‘然鹽鐵’,劉榮也是當即心下了然。
沉吟措辭片刻,方開口應答道:“丞相所言,不無道理。”
“——買、賣無需費心,倉儲無需費力,饒是如此,少府也不過只是將官營糧米的范圍,拓展到了整個關中。”
“北方邊墻、關東郡國,還有漢中、巴蜀等,均不在少府官營糧米之列。”
“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在關中官營糧米,少府完全可以只定幾個糧倉、百十售糧點,便可輕易完成。”
“可若是要在整個天下,都施行官營糧米之政,那無論是糧米轉運、倉儲,還是購入、售出,都將會讓少府花費成百上千倍的功夫和精力。”
“而這件事,是如今的少府無法完成的。”
劉榮此言一出,劉舍當即點頭,君臣二人迅速就這一點達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