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或者,是勸耕、收稅,乃至興修、維護水利等一切與農業相關的事宜無所不包?
正所謂,皇帝一張嘴,臣子跑斷腿。
劉榮大手一揮,清單一列,把自己要得到的改制結果羅列出來,具體的操作過程,卻是完完全全丟給了劉舍掌控下的外朝。
偏偏茲事體大,劉舍又實在不敢將這些事兒往下攤派,便只得親力親為,以免辜負了劉榮的‘信重’。
自打春夏之交,劉榮放出朝堂改制的口風,到如今秋收已過——小半年的時間,劉舍也才搞定以上這些。
但相較于剩下的工作量,已經完成的這些,依舊是連一半都不到。
——以大司馬(太尉)為首的,完全獨立于朝堂行政體系外的軍政體系!
雖然大司馬就是過去的太尉,大將軍、車騎將軍也都不做變動,但哪怕只是一個衛尉從原本的九卿陣營,被拉入這套軍陣體系,也有劉舍忙活的!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既然是軍職,那衛尉自然也應該和每一位將軍一樣,遵從最高軍事領袖:大司馬的調遣。
但問題的關鍵在于:衛尉這個‘軍職’,責任是宿衛皇宮啊!
宿衛皇宮的衛尉,怎能聽命于除天子以外的第二個人?
就算過去,衛尉也不止聽天子一人的,而是和外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但再怎么著,也不該讓掌管禁中宿衛的衛尉,去聽手握天下兵權的大司馬調遣啊!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言而喻:衛尉,絕不能受制于大司馬。
準確的說,是在被納入以大司馬為首的獨立軍政體系之后,與大司馬同屬一套體系,且職務級別明確比大司馬低、理應受到大司馬掌控的前提下,仍舊要保證衛尉不被大司馬所掣肘。
這就讓劉舍這個經驗豐富的老丞相,也免不得一陣抓耳撓腮了。
再有,就是衛將軍被徹底罷設后,都城長安,以及東西兩宮的防務。
過去,漢家的軍事級別,以此為:太尉-大將軍/衛將軍-車騎將軍-上將軍等,以此類推;
原則上,這是一條單向管理關系——太尉就是能管大將軍和衛將軍,車騎將軍就是得聽大將軍的調遣,上將軍也必須遵從車騎將軍的調動。
但按照劉榮的意思,一切卻都要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太尉改為大司馬,仍舊是理論上的‘天下兵馬大元帥’,但絕對不能讓其插手都城一帶的軍務。
而次一級的大將軍,以及取代衛將軍的衛尉——前者有‘非外戚不任大將軍’的政治潛規則,本就不怎么受太尉鉗制;
后者又是毋庸置疑的禁軍統領,更不可能對大司馬馬首是瞻。
于是,問題出現了。
——大司馬,作為漢家軍方毋庸置疑的一把手,對于并列二把手的大將軍、衛尉,均無有效管理、領導的權力!
就好像漢家的軍陣體系,在這級別出現了斷檔,上級根本管不了下級;
又或者應該說,就好似是大司馬、大將軍、衛尉三者,也像朝中三公一樣,搞了個平級三權分立。
和朝中,以丞相為百官之首一樣——大司馬為軍中諸將帥之首;
但和丞相管天管地,卻管不了同為三公的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一樣——大司馬,也同樣管不了看似比自己低一級,實際上卻根本不受自己控制,完全可以算作和自己同級的大將軍、衛尉。
這塊兒該怎么操作,劉舍也很頭疼。
在朝堂三公九卿的行政體系外,另外搞出來個獨立的軍政系統,輿論壓力已經很大了;
若再在這個軍政體系中,搞出個效仿意味極濃的‘軍三公’乃至于‘軍九卿’,那劉舍別說把事兒給劉榮辦妥了——光是外朝那一關,劉舍就過不去!
到這里,需要劉舍頭疼的問題已經很多——很多很多很多了;
但依舊還沒完。
衛將軍被罷設,衛尉轉軍職,并與大將軍地位齊平,等于說是衛尉取代了過去的衛將軍。
也就是說往后的衛尉,和過去的衛將軍一樣,是都城長安一帶所有城防、拱衛、禁中宿衛工作的最高責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