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朕就笑笑不說話
再之后,自然就是先孝景皇帝了。
要說,在先孝景皇帝看來,漢家是個怎樣的未來、能傳多少代,其實也是要分時期的。
——在太宗孝文皇帝年間,尚還是棋盤俠、混小子的太子啟,自然是天正的認為,劉漢社稷能傳承千秋萬世;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眼界愈發寬闊、政治視野越來越成熟,先帝老爺子其實也已經明白:王朝,并不是憑‘受命于天’四個大字,就能無條件傳延千秋萬代的。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無疑便是先帝老爺子‘棋盤俠’之諢號的由來,為漢家所招致的那場吳楚七國之亂了。
在當時,關東各路宗親諸侯,對入繼大統的太宗孝文皇帝,縱然是不服、不甘,卻也僅僅只是暗下嘀咕兩句而已。
唯有確實被太宗皇帝摘了桃子、奪了皇位的齊王一系,對太宗皇帝頗有微詞,認為皇位應該屬于自己這一脈。
除此之外,其他各路諸侯——淮南系也好,燕、趙、吳、楚也罷,對于太宗孝文皇帝,其實都是沒那么強烈的敵意的。
燕、趙沒的說,早在呂太后年間,就被奪走了宗廟社稷,要不是太宗皇帝仁慈,他們都無法復家!
對于幫助他們,將燕、趙重新還給自己的太宗孝文皇帝,燕、趙二王由衷感謝也好,形勢所迫也罷——總歸是要擺出一副‘甘為牛馬走’的姿態的。
至于吳、楚,那更沒的說。
楚國,本就是太祖高皇帝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一脈,早在太祖高皇帝那一輩,就已經是老劉家的分支了;
連開國皇帝的直系后代都不是,自然也就不存在覬覦神圣、嫉恨太宗皇帝的道理;
吳國更甚。
楚國再怎么說,也是太祖高皇帝封給弟弟的封國,好歹太祖高皇帝那一輩兒,哥兒倆是血脈相連的親兄弟;
可吳國,卻是被太祖高皇帝,封給了哥哥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劉濞,來填補荊王劉賈戰死后,漢室東南版圖的巨大空缺的。
而且還是因軍功而行分封!
與太祖高皇帝一脈的親緣,甚至比楚王一脈都還要更遠一些,吳王顯然就更沒有眼紅太宗孝文皇帝、認為自己才更應該被迎立的道理了。
燕、趙感懷于,或者說是不得不感念太宗皇帝恩德,吳、楚又屬于老劉家的遠房宗親,和太宗孝文皇帝根本沒有直接利益沖突;
這就導致了這四個諸侯國——尤其是吳、楚二國,一度成為了和長安,和太宗孝文皇帝走的最近的諸侯國。
沒有利益沖突嘛!
太宗皇帝要的,是宗親諸侯認可自己‘入繼大統’的合法性,認可自己對漢室的合法統治;
與此同時,太宗皇帝還需要團結關東大部分——至少一般的宗親諸侯,站在自己這一方,來遏制和自己站在對立面的齊系。
而吳、楚兩家遠房親戚,也并不介意以此為籌碼,從太宗孝文皇帝手里換取一些實際利益。
比如,礦山開采權,以及錢幣鑄造權。
這就導致了吳國,曾一度和長安朝堂中央,有過一段羨煞旁人的蜜月期。
凡是吳國提出的申請,太宗孝文皇帝執掌下的長安朝堂,都可謂無所不允;
相應的,每當太宗皇帝需要有‘親戚’為自己發聲時,吳王劉濞也是毫不含糊,將拿錢辦事兒的準則貫徹到了極限。
——劉濞,是代頃王劉喜的兒子,與太祖高皇帝的兒子們,即太宗孝文皇帝、齊悼惠王劉肥等平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