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坐上皇位的那個屁股,屬于一個姓劉的男性,就等于老劉家還坐著天下,漢家還沒有亡國。
這就夠了。
對于整日為生存而奔波勞碌,根本沒空關心‘天下大事’的底層民眾來說,沒有改朝換代、沒有換另外一個姓坐天下,就夠了。
沒有改朝換代,就不需要學習新的法令,也不需要適應新的秩序。
至于新皇帝和舊皇帝,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不一樣的舉措或是政治理念……
說實在的:在封建時代,高高在上的皇帝,想要讓一個政令、一個政治理念,被最底層的農戶清晰地感受到,難度其實是很大的。
絕大多數情況下,封建時期的朝堂政令,都是天子說十,丞相說八,出了都城就最多只能剩個六;
到了郡縣地方,能剩個三、四,就已經算好的了;
再往下倒鄉村,運氣好了能剩個一,讓老百姓模糊的感受到:哦,皇帝老子干了這么個事兒。
雖然不知道有啥用,雖然不影響俺老農一年的三百石粟,但聽著也挺有意思的。
運氣不好,這一都落不到老百姓頭上,全被基層官僚伙同豪強吃下了,老百姓啥都不知道。
遠的不說——就說不到十年前,劉榮主持平抑糧價后,開始在關中范圍成為常態的糧食官營。
劉榮提出的目標,或者說是想法是:讓老百姓,都能隨時買到三十錢左右一石的糧食,且隨時都能以二十六錢以上的價格,將自己手里的糧食賣出。
老百姓買糧,少府無限量供應;
老百姓賣糧,少府也無限量吃下。
這,便是上文提到的‘天子說十’。
那‘丞相說八’是什么意思
——就在當年,劉榮提出無限量購入、售出糧食,以官方下場壟斷糧食市場后,長安朝堂幾乎是在瞬間,便本能做出了限制。
即:原則上,少府內帑每年,最多只吃下五千萬石糧食,以免現金流出現問題;
同時,每年只賣出四千五百萬石糧食,以免府庫沒有糧食儲備,無法應對可能發生的戰爭。
劉榮雖然頗有微詞,但也知道飯得一口一口吃,便也暫時應下了。
結果這律令出了長安,就又進一步縮水為了‘六’。
如何縮水的
——少府內帑內部,對官營糧米一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在劉榮看來,官營糧米,以官方身份下場壟斷糧食市場,保證糧食價格長期處于穩定,是一個政治利益極大的事。
為了這巨大的政治利益,劉榮允許官營糧米不賺錢;
甚至哪怕是虧損,只要虧損還在可接受范圍內,這事兒也同樣劃算!
但這,只是劉榮的一廂情愿。
劉榮這么想,少府卻并不這么想。
在少府看來,官營糧米也好,平抑糧價也罷,都不過是劉榮派下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