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這一張張或熟悉、或略有變化的面孔,對他而言,并不陌生。
前世的這個時間,他已經調到了市委辦工作、
對于這些市委班子的成員,他不僅熟悉,更清楚地知道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乃至……他們許多人最終的命運軌跡。
誰會在本地退居二線,平穩落地;
誰會交流到臨市或省里,另有一番際遇;
又有誰,會在多年后那場席卷全國的反腐風暴中,黯然落馬,身敗名裂……
這些信息,如同清晰的檔案,存儲在他的腦海深處。
李仕山突然想起前世自己曾經和宣傳部的同事一起做個宣傳安江的項目。
大家本來是想找一些安江名人的資料。
可是找來找去,悲哀的發現,安江在歷史上可真的是默默無名。
但凡能在歷史上留名的人,哪怕就算再小,哪怕是負面人物,都沒有任何一個和安江有關系。
于是乎,李仕山和同事只能調轉方向,找找現在安江的名人,官當得大的,做生意厲害的,哪怕是影視明星也行。
可他們悲哀的發現,依舊沒有。
尤其是當大官的。
安江籍的官員,似乎被一道無形的天花板所限制,竟然無一人能走到副省級的位置。
而且在安江有過履職經歷的官員,除了姚興亮后來勉強升任了副省長之外,竟也再無第二人。
后來就有人分析,難怪每次省里有什么好的項目安江都輪不上,感情是安江在省里就沒有什么影響力。
后來,李仕山也聽發改委和招商局的抱怨,他們出去拉項目,要政策,非常困難。
在外省或是燕京部委那里,沒有重量級同鄉幫忙,真的是非常困難。
倒是后來的反腐風暴中,安江落馬的官員在全省各市中名列前茅,讓安江出了名。
而這或許也是安江的經濟一直在全省排在倒數幾名的原因之一。
這也不得不說,是整個安江的悲哀,安江百姓的悲哀。
思緒輾轉間,介紹和寒暄已近尾聲。
眾人簇擁著袁學民和李仕山,步入嶄新的常委樓,乘電梯直達三樓的會議室。
走進寬敞明亮的市委常委會議室,橢圓形的大會議桌光可鑒人,座椅擺放得一絲不茍。
李仕山在引導下,坐在了屬于自己的位置上——緊鄰著市委書記姚興亮和市長鄭春平,象征著市委三把手的序列。
這個級別的會議,對于如今的李仕山而言,已經沒啥讓人激動的了。
可是這個地方不一樣。
李仕山坐在柔軟的椅子上,一種難以言喻的奇妙感覺依舊在他心底涌動。
前世,自己也曾無數次踏入這間會議室。
但那時,自己只是一個小小的科員,就是負責保障會務的。
自己的任務是提前擺放桌簽、調試麥克風、操作ppt演示文稿,或者在會議進行時,小心翼翼地穿梭其間,為領導們添茶倒水。
這張象征著安江權力核心的會議桌,對他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別說坐下,連靠近細看都需要時機。
而如今,他不僅坐在這里,更是以市委副書記的身份,安江政壇核心決策層的一員坐在這里。
這種反差感,讓李仕山有些恍惚,有種恍如隔的感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