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林星辰補充道,“即使我們是別人想象出來的,但我們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感情。”
“這些內在的東西是任何外力都無法完全控制的。”
“所以我們仍然是獨立的個體,仍然有自己的價值。”
就在他們討論的時候,“質疑”這個概念實體出現了。
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陰影,看起來既存在又不存在。
“又有新的存在來到這里了?”質疑冷笑道,“讓我猜猜,你們又要說一些關于存在意義的陳詞濫調?”
“我們不是來說教的,而是來討論的。”王也平靜地說道,“您提出的質疑確實很有道理。”
“什么?”質疑有些意外,“你們承認我的質疑是對的?”
“部分對的。”王也點頭,“我們確實無法從外在證明自己存在的絕對真實性。”
“但我想問您一個問題:您為什么要質疑存在?”
“因為……因為……”質疑突然發現自己說不出理由。
“是因為您害怕嗎?”王也溫和地詢問,“害怕發現自己不是真實的?”
“我不害怕!”質疑矢口否認,“我只是在尋求真相!”
“尋求真相是好事。”王也贊同,“但您有沒有想過,真相可能不是單一的?”
“什么意思?”
“也許'真實'和'虛構'不是絕對對立的。”王也解釋道,“也許我們既是真實的,也是虛構的。”
“從更高維度看,我們可能是虛構的;但從我們自己的角度看,我們是真實的。”
“兩種真相都存在,不需要選擇其中一種。”
“這不可能!”質疑激動道,“非真即假,怎么能既真又假?”
“就像光既是波又是粒子一樣。”林星辰用科學類比,“在不同的觀察方式下,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但這不代表光是矛盾的,而是說明現實比我們想象的更復雜。”
“存在的真實性也是如此。”
質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但這種困惑不是絕望的,而是思考的。
“您真正害怕的不是發現自己不真實,而是害怕失去控制感。”王也洞察到了質疑的內心,“不知道自己的本質讓您感到不安。”
“但不確定性不一定是壞事。”
“不確定性意味著可能性,意味著我們的未來是開放的,我們的選擇是有意義的。”
“如果一切都是確定的,我們的努力就沒有意義了。”
“可能性……”質疑重復著這個詞,“不確定性意味著可能性……”
“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
“而且,”林清影補充道,“即使我們無法確定自己存在的本質,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存在。”
“我們可以選擇善良還是邪惡,可以選擇幫助還是傷害,可以選擇希望還是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