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在孤兒院長大,沒有父母,沒有家人。
他渴望被愛,渴望有歸屬感。
終于,在十歲那年,一對夫妻收養了他。
那是王也第一次感受到家的溫暖。
養父母對他很好,給他食物,給他衣服,給他教育。
更重要的是,給了他愛。
王也沉浸在這種幸福中,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被需要”。
他開始努力學習,想要報答養父母。
他幫忙做家務,想要減輕他們的負擔。
他變得乖巧聽話,想要成為他們的驕傲。
但漸漸地,王也發現自己失去了一些東西。
他不再有自己的想法,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取悅養父母。
他不再有自己的夢想,因為養父母希望他成為醫生。
他不再有自己的生活,因為他的時間都在為家庭付出。
“這樣真的對嗎?”有一天,王也問自己,“我是在愛他們,還是在失去自己?”
矛盾開始出現。
當養父母讓他放棄自己喜歡的音樂,專心學醫時,王也第一次產生了反抗的念頭。
但看到養父母期待的眼神,他又動搖了。
“他們養育了我,我怎么能辜負他們?”
“但如果放棄音樂,我還是我自己嗎?”
這個矛盾折磨著王也。
終于有一天,他鼓起勇氣,對養父母說:
“爸媽,我愛你們,感謝你們養育我。”
“但我也想要追求自己的夢想。”
“音樂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不能放棄。”
“我希望你們能理解。”
養父母沉默了很久。
王也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害怕他們會失望,會生氣,會不再愛他。
但最后,養父沉重地嘆了口氣,說:
“孩子,我們是擔心音樂不能養活你。”
“但如果這真的是你的夢想,那就去追吧。”
“無論你選擇什么,你都是我們的兒子。”
那一刻,王也流下了眼淚。
他明白了真正的愛——
真正的愛不是占有,不是控制,而是支持。
支持對方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成為你希望的樣子。
真正的羈絆不是束縛,而是力量。
它不會限制你飛翔,反而會成為你飛翔時的風。
王也在這個故事中長大,成為了一名音樂家。
他沒有辜負養父母的期待——不是通過成為醫生,而是通過成為最好的自己。
他用音樂治愈人心,用旋律連接人們。
在他的音樂會上,養父母坐在觀眾席,眼中滿是驕傲。
“這就是羈絆的真諦。”王也領悟了,“連接但不束縛,相愛但保持獨立。”
“真正的羈絆是互相支持,而不是互相犧牲。”
光芒再次閃耀,第四枚符文出現——一條柔韌的絲線,連接卻不束縛。
王也回到故事之源,發現時間過得很快。
“在外界,已經過去五天了。”筆靈提醒道,“你在核心故事里的時間流速不同。”
“還剩二十五天,你需要完成剩下的八個核心故事。”
“我明白。”王也說道,“繼續吧,我還能堅持。”
筆靈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第五個核心故事是'抉擇之路'。”
“在那里,你會面臨無數的選擇。”
“每一個選擇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每一個結果都有代價。”
“你需要學會承擔選擇的后果,無論是好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