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除了溫三團體高層之外,沒人知道他們的發展到底有多迅猛。
就拿溫三的潛艇制造基地來說,安排到這里來的人雖然不少,但具有專業技術的人員團隊連100人都不到。
這還包括了生產焊接方面的工作人員。很多人都只能算是學徒,幫忙打下手還行,關鍵環節根本頂不上去。
溫三心里雖然很著急,但也沒有辦法。這些人中,一大半都是從連云港抽調過去了。
核心團隊這邊更是差人,就幾個人頂著連軸轉,真的太辛苦,太累了。
然而這次過來的人才中,溫三一下子選出了13位高端核心技術性人才。普通崗位也有20幾人。
隨著他們的加入,制造基地一下子就注入了極大的活力。工作推進速度一下子提高了好幾倍。
當他得知基地傳來的消息時,心里特別的高興。
除了鄭重嘉獎相關技術人員之外,對海外的特勤人員也加以重獎。并鼓勵他們努力,拉更多的技術人才回來。
事實上,現階段歐洲的戰事還沒有到糜爛的時候,好些人還在觀望,或者盲目的相信自己國家能頂住d國的進攻。
隨著歐洲戰事的擴大,以后他必定有收獲更多專業領域,以及大批工業技術人才。
這對溫三整個團體來說,好處都是顯而易見的。
當然,要練內功,也不能全靠這些外來人員。從內部挖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就拿教育來說,溫三不斷開辦了不少基礎掃盲的學校,中高級的學校也有增加了多座。
一些不適合在關鍵工作崗位,又有知識技術的人員,便放到學校里去發光發熱。
在他的地盤上,宣傳科學文化知識,追求知識復興,文化報國的理念也在大力推廣。
這樣的理念無疑具備著很強的虹吸效應。全國各地有很多優秀青年都愿意來到他的地盤上,學習各種文化知識,以及各種工業技術。
良好的制度,穩定的生活,必將成為工業發展的重要催化劑。
整個團體的發展日新月異,可以說是一天一個樣。
這期間,各大勢都有派人到溫三的地盤上來學習。有上學的,有上軍校的,還有學習技術的。
本著華夏復興的理念,溫三并沒有把這些人拒之門外。
只要這些人不在他的地盤上搞事,一律來者不拒,并且公平對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