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得知溫三的想法,心里還是非常吃驚的。他們的飛機生產線非常多,兩大主力機型產量更是相當的夸張。
現役機型:梅塞斯密特bf109,以及相應的改進型,109e、最新改進型109g等等,正活躍在各大戰場,戰績還是非常不錯的。
另一主力戰機為福克-沃爾夫fw190,算是空軍最新型號的飛機,目前也在瘋狂的生產之中。其生產線至少不下十條。
這兩大戰機為d國陸軍的進攻提供了極大的助力,讓他們的在戰場上取得了極大的空中優勢。
再配合地面部隊的強悍,以及陸軍各種裝備優勢,才打得風生水起。
如果溫三僅想用多管火箭炮換他們的飛機設計圖,甚至是直接購買戰斗機,漢斯都不可能同意。
愿意很簡單,兩者之間的技術含量根本不對等。d國高層也決不可能同意與溫三做這種吃虧的交易。
然而溫三提出的條件只是雙方合作,出一些技術人才,弄一條生產線,看起來就不那么吃虧了。
d國成熟的戰斗機生產線是非常多的,只要從各崗位投調一些熟練工人,組成一支臨時隊伍,完全合作項目就行了。
退一步說,他只需要東拼西湊,拉一批技術含量并不理想的工人隊伍,就能溫三給糊弄過去了。
畢竟溫三這邊的相關技術工人的數量真的太少了。或許溫三的研究所中確實存在高端人才,但那又如何?
飛機制造,也不是上馬就能產生的,需要一個很長,很扎實的論證過程。
至少在漢斯看來,這個合作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他們一方并不需要付出多少高端技術人才,更別說核心技術之類的了。
想明白這些問題之后,漢斯的態度就變得曖昧了起來。跟溫三打起了拉鋸戰,磨嘴皮子功夫。
他不可能一下子就答應了溫三的要求,肯定要進行多輪談判,最終還得請示國內高層之后,才能確定下來。
看到漢斯跟自己玩推手,溫三也不著急。因為這事兒根本就急不來,雙方談判的過程中,越是心急的一方,越是容易吃虧。
何況溫三的目的更深,豈是漢斯能看明白的?
交易的雙方有了意向,就有了談判的空間,來回拉扯只是常態。溫三心里明白,自己的計劃基本已經穩了。
為了快速拿下漢斯,溫三將王志兵從戰場上發回來的實戰數據送到了漢斯的手中。
這可比他們收集的情報更在精準,更加有說服力。
漢斯看得非常的仔細,這些數據所表現出來的東西,他一眼就能看清楚。畢竟他曾經也是駐華武官,真正的軍事觀察員。
經過幾輪交鋒之后,漢斯主動請示國內高層,希望以并不算大的代價,取得這種剛剛‘發明’出來的武器生產權。
d國已經多次在溫三身上拿了好處,并且實實在在的提升了軍隊的戰斗力。所以他們的高層對漢斯的眼光還是非常信任的,同時也相信溫三這個團體的開發能力,以及巨大的潛力。
d國高層經過快速商議之后,很快就定下了調子。最后按照漢斯設計的最低標準,抽調部分熟悉技術工人,跟溫三合作建立一條戰機產生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