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荊軻來到濮陽縣府,申請查看籍冊。
縣官們依然不在,跟著喪隊去看呂不韋下葬了。
但是府里有人值守,戶籍庫的前廳坐著個打瞌睡的老頭。
**拍拍他,自報姓名和身份,說明來意。
老頭認識他,伸個懶腰,點點頭,讓兩人自行進去查找。
“就這樣進來了?”荊軻有點意外。
**拍拍老臉:“這有什么?就憑我這張臉啊,在濮陽城中暢行無阻。”
戶籍庫就像一座巨大的圖書館,一排排的書架,摞滿竹簡。
這里都是濮陽城周邊鄉亭百姓的身份信息,至少有上萬戶的資料。
竹簡下面又吊著木簽,做更細致的劃分。
縣下是鄉,鄉下是亭,亭下是里。
縣、鄉、里的關系,有點類似于現代的市、區、街道或社區。
濮陽城是縣級,頓丘是鄉級。
**很快就按照清晰的層級分類找到頓丘鄉,整整一個書架。
“唉……”他搖搖頭,“看這樣子,頓丘有上千人吶。”
接下來就沒有更多辦法了,只能一卷一卷地看。
**雖然嘴上說著很熱很累不想動,可他找得很認真,速度也很快。
一卷竹簡掃兩眼,沒看到“李山”就換下一卷。
戶籍庫里非常陰涼,厚厚的夯土墻擋住了屋外的熱量,還有穿堂風,讓人舒爽許多。
基層官吏的識字率很高,他們在學室培訓的時候,就會被專門要求學習各種人名、地名,為的就是和基層打交道。
“找到了!”荊軻喊道,“頓丘,興成里,李山。”
**頭也不抬,指指邊上被他挑出來的幾卷,說道:“我這有九個李山,重名的太多,先全部找完,我們再來細看。”
荊軻嘆了口氣,他已經看得眼花繚亂。
他問過自己無數遍了,干嘛要這么麻煩,總感覺是繞了遠路。
可這種遠路好像才是正確的解決方法。
找到之后,把阿山家的地址丟給那三人,讓他們自己解決去。
阿山是個胖子,做廚子的偷吃,段靈兒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不然就這工錢,沒人會留在青禾軒當廚子。
他看起來憨厚踏實,做菜也不錯。
即使店里這么慘淡,他也還是樂呵呵的,總是一臉在困境中拼命樂觀的樣子。
但人不可貌相啊,人畜無害的面孔下,指不定就藏著什么興風作浪的心。
不過欠錢跑路也不是多邪惡的事情,是人的常規選擇,說是首選也無可厚非。
可這卻把青禾軒拖累慘了。
段靈兒是個頂好的東家,不打不罵,管吃管住,除了開的工錢少。
她還給伙計放假,平時每月一天,正月三天。
阿讓沒有去處,就呆在店里。
阿山倒是一放假就往外跑的,也不說去哪。
荊軻和**兩個人找完一書架的竹簡,已經是半個時辰以后的事。
頓丘總共有二十三個叫李山的。
這些籍冊上除了記錄人的姓名,還有出生年和家庭成員。
阿山留著稀稀拉拉的小胡子,看起來不足而立,年齡大概在二十到三十之間。
符合這個年齡段的有八個李山,之后就再查不到更多。
荊軻想了想,要是直接把這八個人所在的里巷名字扔到齊大錘面前,他們估計也不會買賬。
看來只能自己跑一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