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宮。
嬴政迷茫了。
今天下午手一抖,就把韓非下了獄。
還沒想好怎么處理,只能先吃晚飯,對著一根羊大骨踟躕不定。
一邊是自己喜歡的法家學者,一邊是必須放在首位的秦國利益。
現在告訴他韓非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母國,是韓國派來干擾秦國東進謀略的。
這事要是落在別人頭上,嬴政都是直接殺,才不會這樣猶豫。
但那是韓非,是韓非啊!
自己追他的文章追得廢寢忘食,還想等他再作新文,怎么能就這樣殺了?
可韓非入秦不是為了秦,是為了韓國。
這樣的人如果不能為秦所用,也決不能讓他落在別人手里。
年輕的嬴政是個兼聽諫言的明君,不然也不會經常推翻自己的決定,
鄭國是一個例子,本來都要被殺了,一句“為秦建萬世之功”,讓嬴政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鄭國渠的確是利國利民的水利工程,那就留下鄭國一命,讓他完成工程,然后趕他出秦。
逐客令又是一個例子,李斯一上書,把利弊、關系全都一條條地擺出,讓嬴政看清、接受,然后改變自己的主意。
嬴政不懂這個李斯說出來的話怎么就這樣有說服力。
因為好有道理……
而向來淡定的李斯從沒像今天下午這樣急沖沖地入宮請見。
大概是因為韓非新作的那篇《奸劫弒臣》。
那是一篇批判奸臣迎合君主心意來取得君主的親近和寵愛、然后借助術(手段)來控制君主的文章,這種奸臣被稱為擅主之臣。
嬴政在讀到第一句話的時候,就想到了身邊的幾個近臣,最先冒出眼簾的是李斯。
他覺得李斯不是那種臣。
也只有無能的君主才會被臣子控制。
李斯以往提出的每一條治國理政的策略都是在嬴政深思熟慮、權衡各方之后才得以實行。
嬴政和李斯,是明君和能臣的組合,天造地設的一對。
而在這種君臣關系中,臣子向來處于弱勢,況且又來了個韓非,李斯就不再像往常那樣自信。
《奸劫弒臣》的確容易引起誤解,李斯很自然地把自己代入了。
他擔心這篇文章會讓嬴政心生猜疑,沒準是韓非的離間計。
而離間別國君臣的策略正是李斯的建議,他如今也嘗到了那種惶惶不安的感覺。
不管是急于為自己辯解還是純粹地為秦國著想,韓非都不能再留在嬴政身邊。
以李斯的才辯和邏輯,說服嬴政是很輕松的事。
李斯下午來請見,短短幾句話就達到了目的。
只要把韓非的真實意圖往細作上靠,那就是犯了嬴政的忌諱,下獄是片刻之間的事。
但要讓他真的殺了韓非,這位年輕的君主顯然還被自己的私心所牽住,遲遲沒有下旨。
李斯便打算來添把火,免得夜長夢多,給韓非鉆了空子來說服。
一旦給了他這個機會,那就能把死人給說活,說不利索還能寫,總之不能留他。
而嬴政在關了韓非后,很難過,要一個人靜靜。
他的晚飯時間,也不許任何人打擾。
李斯就坐在偏殿足足等了兩個時辰,還蹭了一頓王宮的飯。
終于等到嬴政踱步出來,急切地上前聽他的決定。
嬴政揣著袖子,看著李斯欲言又止,嘆了口氣搖搖頭:“韓子大才,殺之可惜,但如你所說的,他終歸是個細作,賜鴆吧。”
李斯竭力藏起將要浮上臉的笑意,皺緊眉頭作遺憾狀,端手欠身:“臣遵旨。”
他是九卿之一的廷尉,秦國的司法部長,掌刑獄,給個犯人賜毒酒是最簡單不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