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著將兒子放下地,輕拍了拍他的小屁股,又囑咐一名隨行的卒史(類似秘書)將胡亥送回屋里。
“嗯?你是新來的那個?”他看著那個卒史問道。
卒史欠身:“回稟王上,是的。”
“寡人有印象,你字寫得很好,大篆水準不亞于廷尉,聽說你還精通秦法?”
卒史靦腆道:“王上過譽,鄙人惶恐,廷尉的書法高山仰止,鄙人是萬萬比不上的,秦法博大,鄙人也只是粗通皮毛。”
“聽說你是隱宮出身?母親是隱宮犯人,父親是隱宮文吏?”
“是。”
嬴政來了興趣,讓另一人送走小胡亥,與這人邊走邊聊道:“你的注色經歷,說來聽聽。”
“承蒙王上關心,家嚴在隱宮任律法令史,從小嚴格教授鄙人秦律、書法,鄙人這才能夠進入學室學習,三年通過考試,除授為史,再三年,入宮任尚書卒史,便是現在的職務。”
嬴政點點,不吝贊譽道:“出身微末仍不竭進取,在仕途上能有這番進益,可見你刻苦非常,你叫什么?”
卒史恭恭敬敬朝他一拜:“鄙人名叫趙高。”
……
……
【關于趙高非閹】
歷史上的趙高其實不是閹人,他有個女兒,還有個叫閻樂的女婿。
先秦時期,只要是在王宮里當差的男人都叫宦官。
“宦”這個字,上面一個寶蓋頭,下面一個“臣”,指的正是在王宮里工作的人,只有“宦閹”才特指去勢的男人(后世稱太監)。
東漢以后的宮里才開始全面使用閹人為內侍,唐朝以前的史書也并沒有明確說明趙高是閹人的。
這大概是后人把閹人的身份嫁接到害秦滅亡的趙高身上,以警示君主宦閹亂政才歪曲了事實。
【關于趙高身世】
《史記》載“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其母被刑戮,世世卑賤”。
文中提到的“隱宮”,可以理解為關押犯人的作坊。
是當時受過肉刑的囚犯因為被割了鼻子或手腳有礙觀瞻,為了不嚇到別人,就把他們集中關押在一處進行勞作,趙高應該是出生在這種地方。
而“隱宮”兩個字也成了后人誤以為趙高是閹人的誤證來源,誤以為是“隱官”。
隱官是指供帝王玩樂的人,八成是去了勢的閹人。
“隱官”和“隱宮”,“官”和“宮”字形相近,在歷史篆刻或抄錄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筆誤,
張家山漢律《二年律令》中也說隱宮子弟是士伍,也就是與庶人無異,所以趙高不是閹人。
但他生在這種地方,又怎么會熟讀律法和精通書法?
李開元先生曾經根據史料推測他的父親很有可能是在隱宮工作的基層吏員,與他身為囚犯的母親成婚生下孩子,趙高這就有了學習的條件和出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