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藍敏儀命藍平追查的事還沒結果,宮里的圣旨就到了,藍敏儀帶著藍府眾人接旨。
第一道圣旨是追封藍敏懷為鎮國公,并以郡王之禮下葬,總算沒有埋沒他的功績,藍敏儀對此深感欣慰。
第二道圣旨則是冊封藍敏儀的,她被封為了宣和郡主。
這封號是榮韶凌定的,以國號“宣”字為封號是因為藍家于國家功勛卓著,“和”字則取意和平、和樂,祈愿宣朝和平,藍敏儀一生和樂。
除了這個十分貴重的封號,還有其他恩賞,簡單說就是:
因為藍家世代忠烈,而藍敏儀在邊關親上戰場,小小年紀巾幗不讓須眉,所以特意恩典,保留郡王府原貌直至藍敏儀離開藍家,另外允許藍敏儀擁有五百親兵。
這實在有些出乎藍敏儀預料了,她謝恩后接過圣旨,悄悄遞了個荷包給前來傳旨的孫喜,里面是銀票。
孫喜態度十分恭敬,接過荷包,又略說了幾句,并以自己的名義去靈前祭拜了一番,這才告辭離去。
府內眾人十分激動,雖然府內有喪事,不敢露出喜色,但他們心中已在尖叫了。
他們小姐封了郡主,這可是第一個用國號做封號的,還能保留王府原貌,擁有五百親兵,藍家還有希望啊。
藍敏儀打開圣旨,仔細看著,不用想也知道,后兩條必然是王叔給爭取的。
按慣例,郡王嫡女封縣主,可藍敏儀父兄都殉國了,而她自己在邊關時也貢獻頗大,邊關遞上的奏折都沒有隱匿其功績,所以弘嘉帝很痛快地給她封了個郡主。
藍家只剩下了出身旁支且年幼的藍敏宏,對弘嘉帝而言,這是一個收回平西王爵位的絕佳機會,而他也正是這么打算的,朝臣們也大多是這個想法。
弘嘉帝向來不喜歡藍家勢力過于龐大,而藍敏宏不過是個年幼無知的孩子,對于朝廷并無實際用處。因此,收回爵位乃順理成章之事,榮韶凌找不到切實的理由去阻止。
朝廷封賞功臣的方式無非就是加官晉爵,但王朝延續久了,世襲的爵位自然也就多了,每年光是給予這些勛貴們的俸祿和賞賜,就占據了朝廷的大量財政支出。長此以往,給國庫造成了沉重負擔。
而且許多功臣的子孫后代,終日游手好閑、不學無術、不思進取,仗著祖先的余蔭、靠著世襲的爵位白享朝廷俸祿。更有甚者,仗著世襲的權利地位,作威作福、魚肉百姓。
所以朝廷自然會想辦法削減那些無用的爵位,犯罪犯錯的自不必說,絕對是收回爵位沒商量,嚴重者更是治罪抄家。
還有一種就是沒有嫡子,朝廷也可能趁機收回爵位,因為爵位的傳承是按嫡長子繼承制執行的。
而就算是世襲罔替的爵位,承襲時仍需要上奏陛下,請旨正式冊立世子,陛下準了才行,并不是你想傳給誰就能傳給誰的。
如果這家族對朝廷有用,就算那爵爺沒有親生兒子,只有過繼的嗣子,只要皇帝認可接受,那爵位就能傳下去,比如藍晏清當年就是如此。
如果這家子孫碌碌無為,于朝廷無功,那只要爵爺沒有嫡子,就算有十個八個庶子,皇帝仍然可以以后繼無人為理由收回爵位。
如今的藍家于朝廷而言已經沒有太多實質性的作用了,只是一個用來展示陛下皇恩浩蕩的吉祥物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