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地動,那些與榮韶凌政見不同的人突然有了打擊榮韶凌的突破口,就好像是狗見到了骨頭,蒼蠅碰到了臭雞蛋,立刻就活躍了起來。
其中以宸王和秦王為首,手下各有大批出身世家的支持者,相互勾結串聯,暗中密謀,意圖在第二日的大朝會上給予榮韶凌重擊。
而和藍敏儀同歲的瑞王剛剛有了上朝理政的資格,尚未斬露頭角,卻隱于幕后慫勇、煽動另兩位兄長,表面上卻是個忠誠且低調的好弟弟。
榮韶凌治理朝政手段狠厲,卻是針對那些無才無德、禍國殃民的貪官污吏;對于能臣干吏,在一定范圍內都會容忍他們的私心。
對于天下百姓來講,榮韶凌更是個仁慈之君。自弘嘉帝后期,榮韶凌徹底掌控朝政以來,宣朝的國力與日俱增。
在這種情況下,他那些兄弟們若是聰明,就該向大哥定親王學習,早早臣服,人家如今是兄弟中唯一的親王,且頗受重視,榮華富貴應有盡有。
況且,榮韶凌已正式登基稱帝,這些失敗者還折騰什么呢?人家是正統皇帝,其他人再要爭就是亂臣賊子,天理不容。
宸王偏偏就是不甘心。本來父皇更看重他的,他是宸王,榮韶凌是襄王,這兩個封號的含義是個官員就能品出來,可最后榮韶凌卻使手段奪走了本屬于他的皇位。
秦王倒是打算服輸,畢竟看在太后的面子上,榮韶凌這個同胞哥哥怎么也不能太虧待弟弟。可惜,有人暗中挑撥,不讓他服輸。
涵王為人特別謙和,從未表現出不臣之心,對于上朝參政也沒多少興趣,在禮部掛了個閑職,偶有差事就隨意的應付過去。
涵王學問不怎么樣,卻酷愛詩書字畫,附庸風雅,養了一堆酸腐文人,每日飲酒喝和,不亦樂乎。
但依藍敏儀看來,這些文人與其說是填詞逗趣兒的,倒不如說是謀士,只是涵王確實沒做過什么出格兒的行為。
瑞王最小,與榮韶凌沒有過任何沖突,本應兄友弟恭,展現皇家親情,可惜他也不甘心,他自認為心機手段、治國方略不遜于榮韶凌。
可在自己尚未長大時,前面幾位哥哥就已爭出了勝負,他連上場的資格都沒有,憑什么?這皇位,能者居之。
幾位王爺不甘心臣服,除了本身有野心外,還與心懷叵測之人的挑撥脫不了關系,這些人大都是世家出身。
榮韶凌清除貪官污吏的同時,給了寒門學子太多機會,這讓一些世家敏銳地察覺到了榮韶凌限制世家發展的心思。
這些世家有宣朝立朝之初發家的,也有歷經幾朝延綿不絕的,鼎盛時期甚至可以一手遮天、左右朝政。
雖然隨著知識的傳播、科舉取仕制度的日益完善,以及歷代皇帝的打壓,世家大族不復曾經的輝煌,但仍是不可小覷的力量。
而且科舉出來的寒門官員,崛起之后培養子弟、發展勢力,又生出許多大大小小的世家,求得都是長盛不衰,延綿不絕。
榮韶凌有限制世家的表現,這些世家自然不甘心坐以待斃,真等到榮韶凌扶持的寒門官員站滿朝堂,那就晚了。
世家想要反抗,又不想直接沖鋒陷陣,這就需要有人頂在前面,而他們藏于其后,皇帝的幾個兄弟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了。
這幾位王爺本身就野心不滅,被世家一鼓動,有了勢力,瞬間就想跟榮韶凌爭個長短,哪怕不能坐上那個位置,給自己多爭些權利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