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元年的春節平平常常的過去了,時間到了熙寧二年,藍敏儀已經十七歲了。
熙寧二年的春天并不平淡。
去年封印之前,榮韶凌下旨處罰了一批犯官,讓眾多官員過年時都心懷忐忑,小心翼翼的,生怕惹了陛下不快。
而今年剛開印,他又賞了那些得上等考評的官員,雖并沒有全部加官晉爵,但至少也被調到了更好的崗位。
當天下朝后,官員之間的氣氛十分古怪,歡欣熱鬧中透著惶恐。
那些得了賞賜的官員,有些是真心實意地歡喜并感謝皇恩浩蕩,慶幸自己遇到了有道明君。
但更多的則是心亂如麻,勉強應付著前來恭喜道賀的同僚,強顏歡笑。
左相趙海齊剛回到相府,就有幾名官員找了上來。
“相爺,陛下將趙瑾平從刑部調到了吏部做右侍郎,徐相這個外甥可不是個簡單人物,日后只怕會生事端。”吏部尚書問道,對于自己手下要來個奸細十分不爽。
“是啊,相爺,陛下這是打算做什么?把卑職調到禮部,又把錢明禮調到工部,這不亂了嗎?”
其他幾人開口,也是為這些事兒,因為陛下今天的一番施恩,將他們的格局都打亂了。
依六部目前的格局,吏部和工部是左相趙海齊的地盤,禮部和刑部被右相徐文志把持著,而兵部和戶部則都是榮韶凌的心腹。
手下幾位官員因為迷茫而心生憂慮,坐在這兒滿臉愁容,而趙海齊卻穩穩當當地坐在上首,自顧自地悠然品茶,直到眾人的話都說完了,他才放下茶杯開口道:
“都愁眉苦臉地做什么?自己人升官是好事。日后都把自己的小心思收一收,好好辦差就是了,陛下自然不會虧待。
至于陛下的打算,自然是將權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上,哪個君主不是這樣想的,有什么好驚訝的?”
趙海齊只覺得自己手下的人有些轉不過彎來:草包一個的先帝都這么想過集權呢,就是沒能成功罷了,畢竟他既沒能力又沒恒心。
“那咱們就這么算了?”吏部尚書不太甘心,“年前罷免了眾多官員,年后又打亂了朝堂格局,事事乾綱獨斷,陛下這步子邁得大了些罷?’’
吏部尚書是最不甘心的一個,他沒升官不說,反倒手下來了個政敵,趙瑾平素有神探之名,這讓身上不太干凈的吏部尚書感到了危險。
“大嗎?陛下為了這一天可是做了多年的準備了。”趙海齊抬眼看向吏部尚書,“咱們能做的就是順應潮流,不要妄圖逆流而上。”
趙海齊三言兩語打發走了眾人,又神態自若地從桌上拿起茶杯,頗有些自得的喝了一口,對于榮韶凌有意集權,他是真的沒什么想法。
他一個寒門出身的人,能做到兩朝丞相,已然十分知足了,只等著平安致仕。
而他能得性格迥異的兩父子信任,自然善于察言觀色,投其所好。他早就察覺到榮韶凌對朝中錯綜復雜關系網的不喜。
自科舉取仕實行以來,從前把持朝政,甚至顛峰期可以廢立君主的古老世家早已土崩瓦解,不復之前的輝煌。
但朝中雖然換了一批人,錯綜復雜的關系網絡卻一點沒少,因為這些通過軍功、科舉出來的官員又發展出新的世家。
人都是有私心的,誰不想自己官運亨通,子孫千秋萬代?所以人多力量大,族人、親戚、門生、故交,團結在一起,互幫互助,互惠互利。但陛下容不下了。
若是先帝這么做,趙海齊還會再拼一拼,因為勝利一定會屬于他。但榮韶凌就算了吧,將要致仕的年齡就不接新的挑戰了。
趙海齊這邊沒什么大動作,手下官員人心浮動他也給壓下去了,畢竟雷霆雨露俱是君恩。
但徐相那邊就不行了,已經打定主意要保住手中的勢力,避免狡兔死良狗烹的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
在徐相看來,榮韶凌整治他手下的貪官污吏就是在過河拆橋。榮韶凌是徐相的親外甥,甥舅兩人卻漸行漸遠。
徐卓林的事讓本來就觀念不和的兩人徹底生了嫌隙,徐相認定了榮韶凌年前年后的安排都是針對徐家的,因為依附徐家的官員損失慘重。
榮韶凌的賞罰分明攪渾了朝堂的水,但好在朝中的事務并未受到影響。
剛進入三月,水軍從南洋采購的軍糧已陸陸續續到了北境和西境,此時,燕云那邊已經開戰一個多月了,糧食到的正是時候。
之前推測的不錯,北胡在去年冬天損失慘重,牛羊被凍死七成,北胡人缺衣少食,又開始了劫掠過日子。
西境那邊卻還是風平浪靜,年前榮韶凌就下旨命沈久明備戰,但時至今日,西夜似乎仍是一點兒開戰的意思都沒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