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中的科舉制度是作者為宣朝設定的,并不符合我國歷史上的真實情況)
賞花會結束后沒幾天,林宇就發現了長孫的變化。
去年三月底,林宇的夫人病逝,林啟三兄弟為祖母守孝一年,除了必要的祭奠活動,其他時間都用來悶頭讀書了。
如今出了孝,正好也臨近科舉時間了,五月份進行鄉試,七月份進行省試,會試就要等到明年三月份了。
林宇了解三個孫子的學問,通過鄉試和省試絕對是沒有問題的,所以他讓三人適當放松心神,輕松備考。
林啟他們本也是這么打算的,很是放松了幾天,誰知去了一趟賞花會,林啟就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發奮讀書,誓要連中三元。
每天起五更熬半夜的,頭懸梁錐刺股,這十幾年了,林宇就沒見他這么努力過。
等到向來清高的林啟開始同普通學子般打聽起考官人選,研究考官喜好打算投其所好時,林宇就知道這問題有些嚴重了,從前的林啟是不屑于走這個捷徑的,也沒必要。
林家如今式微,是因為林琿那一代沒有出色的子弟,林家延續至今自有章法,子弟平庸時就會當機立斷退出權勢中心自保,直到再次出現優秀子弟。
雖然退出權勢中心,但各處關系仍在,林啟三兄弟都是人中龍鳳,只要考中進士入了仕途立刻就能乘風而起,實在沒必要苦心孤詣地追求連中三元,得到的好處遠遠比不上浪費的精力。
何為三元?
學子們鄉試中了為秀才,可參加省試,省試中了為舉人,頭名舉人為解元。
舉人就可進京參加會試,會試中了為進士,頭名進士為會元。
然后進士的前三十名參加殿試,殿試頭名為狀元。
接連考中解元、會元、狀元者稱為連中三元,這是相當難的一件事。科舉制度已實行九百多年,連中三元者才十一人。
一來會元和狀元需要同全國最頂尖的學子競爭。二來,還需要一點兒運氣,恰好碰到一個同你觀念相似又喜歡你文風的主考官。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比武勝負分明,但文章的好壞很難用客觀標準來衡量。
尤其是排名靠前的幾人,都是天之驕子,在文章質量上不可能有太大的差距,這時候就要看主考官的喜歡和評判標準了,畢竟各花入各眼。
本來林家和林啟本人都沒有追求連中三元的想法,之前說林啟奔著連中三元去的流言,是林琿酒后吹的牛皮,為此,年近四十的林琿還被父親處罰,跪了祠堂。
對于流言,林宇的態度是極力澄清,消除影響,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提起此事了,誰知這時候林啟自己卻鉆了牛角尖兒。
事已至此,林宇不能再裝不知道了,他將林浩和林然叫過來,詢問賞花會那天發生了何事。
林浩知道兄長是為了公主,但也只裝不知道,因為兄長的心思犯了大忌,出于對兄長的維護,他暫時不想說出來,“祖父,那日賞花會上并無特別之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