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此時一直退居幕后。
但是鄭云山卻對陳元暗中出謀劃策,心知肚名,此時顧清音將一頂帽子扣下,鄭云山十分被動。
他若還有意見,只會令百官對其有看法。
雖說對于齊王病情,百官皆不看好,但是誰也不敢拿到明面來說。
現如今這個情,誰要說有辦法能醫好齊王,才是最大政治正確。
滿朝文武都看得出來,顧清音登其女帝,并非本意,但是大乾朝如今這局面,正應了一句話,國不可一日無君。
有想法的齊山河已然伏誅,而鄭云山雖有野心,但是他極為在意名聲,不可能此時借機篡位,被天下人詬病說其得位不正。
唯有顧清音稱帝,最合禮制,畢竟她奉了先皇遺命,屬于合理合法地登基稱帝。
更何況前面還有各朝使者,前來朝賀雖說有鄭國的程立充當一回跳梁小丑,搞出一些水愉快的小插曲,但是有一件事情毋庸置疑,就是其他各國都承認顧清音是大乾唯一的皇帝,無關她是不是女帝。
這種情形下,就算除了鄭云山外,還有人有其野心,也要收斂起來,畢竟有人這做的話,只會讓其他各國有了攻打的理由。
篡位大乾,一朝登基,這些只是內務事,但是有外敵利用此事大做文章,借機興刀兵之事,就非大乾的家事。
鄭云山除了在意名聲以外,想必眼下這一形勢亦在他的考慮范圍之內。
他此時并不掌握兵權。
真正掌兵權的人乃是兵部周興與大將軍許立,以及后起之秀上官云飛、秋如意等人,甚至此時在外獨當一面的高平,亦是顧清音和陳元心腹。
所以顧清音此時,雖面對重重困境,但是因為兵權沒有旁落他處,無人敢生異心。
包括受到打壓了四大世家,他們亦不敢生異心,若非如此,他們豈會甘心在看出這是朝廷打壓計劃之后,依舊選擇聽令行事。
只因此時的朝廷處于強勢,世家門閥處于弱勢一方,不管是軍事還是輿論方面皆是如此。
顧清音稱帝,于坊間來說,乃是民心所向。
坊間百姓想法很簡單。
誰對他們好,他們就支持誰。
同時更是奉行一個原則,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若非先皇因身體原因,年富力強就龍出殯歸西,百姓倒是希望皇帝可以長命百歲。
因為每換一任皇帝,政令就會有所改變,對于百姓來說生活等諸多方面都會隨之而來,受一些影響,而顧云奇繼位以來,一直遵從先皇政令,未做任何改變,這就足以讓百姓念他的好處。
他們只想過一如既往,平靜而平常的生活,不求什么大改變。
平平淡淡才是真,每人都有不同的解釋。
普通的理解,但是像如今這樣可以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然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此生足矣。
陳元出身底層。
他對于坊間的事情,自然了解得更為通透,他正是料定此點,才敢于提出眼下計劃。
所有的一切,都有針對性,而非出于一時頭腦發熱。
陳元所做,往大了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乃是不世之壯舉。
就算著眼當下,也不失一個破局之法。
世家門閥的力量,絕不能繼續任由其做大,而想要徹底改變,就是讓更多的平民百姓有多方面上升的渠道和空間。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