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山之所以提出附議,全因其此時搞不清楚陳元動機,雖說陳元提出請辭于他來說,表面看來有百利無一害,但是鄭云山思量再三,還是提出此事需暫緩。
至少陳元提出請辭的動機是什么,他要先弄清楚,不然還是穩字當先。
鄭云山并不是第一次與陳元打交道。
他深知陳元行事,有時并不按常理出牌,而他屢次吃虧,都是在這方面,往往在意料不到處,讓息的計劃折戟沉沙。
這樣絕不能掉以輕心。
鄭云山才提出附議此事,盧建成站出。
“陛下,臣對于鄭大人的話不敢茍同,陳元所說沒錯,確實他并無資格擔任眼下職務,只因彼時玄甲初建并無合適人選,陛下才破格提拔,如今大乾玄甲已步入正軌,臣認為陳大人主動提出請辭,正當其時。”
盧建成說完這些,轉身到了鄭云山近前。
“鄭太師所言雖也在理,但是規矩就是規矩,若規矩立下得不到執行,又要這規矩何用,太師以為然否。”
盧建成一邊與鄭云山說這番話,心中卻暗自合計,想著陳元定是將他昨日言語聽進心里,才會今日早朝提出請辭。
“陳元這一點,確實令老夫佩服,他是聽勸之人。”
耿進和曹喜兩人,此時顯得左右為難,和這兩樣同樣心思之人,還有工部的武威,以及大將軍許立以及兵部周興。
他們此時表面站隊陳元,但是都處于搖擺狀態,就看王權和相權誰的力量更強大,他們就會站在誰的一邊,而吏部的耿進,他是既得利益者,他和這幾人又想法不太一樣。
耿進此時不只掌管吏部,同時還兼任相國。
讓他此時選擇與鄭云山合作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太了解鄭云山的為人,與其合作無異與虎謀皮,絕落不到好果子。
耿進一直刻意保持和鄭云山的距離,但是同時又不是真心與王權合作。
這本身就很矛盾。
他一方面代表相權,一方面又要觀察王權力量是否強大,然后做出最利于自身的選擇。
耿進思來想去,決定對此事保持沉默。
而他身為吏部天官,又是當朝相國,他都不說話,百官都在看他的態度,所以百官此時個個低首不語,不知如何開口,并各自琢磨陳元此舉動機。
片刻沉寂后,尚星河站出身形。
“陛下,老臣與鄭太師意見相同,陳元就算想提出辭職,也要有始有終。”
尚星河此時是鄭云山的擁躉。
鄭云山說什么,他必然跟著附和,哪怕耿進都未表態的情況,他亦要站出來開這個口。
鄭云山身邊有尚星河這樣的擁躉,自然不乏其他追隨者。
“臣等亦贊成太師觀點。”
顧清音見此情況,示意百官安靜。
“既然大家各執一詞,此事再議。”
顧清音這一決定,很顯然更符合鄭云山意思,所謂此事再議,等于變相同意鄭云山提出的請求,陳元現在辭職還不是時候。
等百官散朝。
顧清音找到陳元問她原因。
“小弟,你跟阿姐說實話,為何要這樣做?”
陳元明確表示,他這樣做只想安心查案,而且實在不是當官材料,不想終日混跡朝堂,并每每與百官斗智斗勇,這樣會心很累,與其這樣反不如查清楚當年案情,說不定會有意外收獲。
“比起替阿姐管理玄甲,查清楚黃爺底細,更加重要。”
陳元重點強調著,現在當務之急不是何人管理玄甲,而是讓這個躲在暗中并控制夜甲的黃爺現出真身才尤為重要。
顧清音聽罷稱是,但還是對陳元的做法表示反對。
“調查此案與你繼續統領玄甲并不矛盾,而且除你以外,如此重要之事,我無法相信其他人。”
顧清音真情流露,明確告訴陳元,將玄甲交與其他人她并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