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爾達西比之以前的其他各部落,南下之心更加強烈。
只因彼時鎮守永安州的,乃是名不見經傳的高平,而非將門之后上官云飛。
這讓古爾達西覺得機會難得。
前番大乾開設恩科之時,各國曾派出使節參加觀禮,對于武舉選拔的整個過程,各國派出的代表都親自見證,這其中便有北朝使節。
古爾達西也是聽了使節的報告,并根據其帶回的消息,對后來拔得頭籌的這些人進行逐一分析。
既然有南下之心,肯定要有所準備。
正所謂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這些年輕武舉,將來皆有可能成為大乾將軍,古爾達西自要提前進行摸底,才能做到日后有的放矢。
除了國王古爾達西本就有心有朝一日揮師南下,其身邊還有古爾德這個人存在。
他一直都在暗中鼓動國王盡早南下,并鼓勵其有可能的前提下,不妨來一次御駕親征。
對于北朝來說,國王御駕親征乃是一種榮譽的象征,因為戰爭若是打贏了,其便有資本與部下言說,腳下每寸疆土皆是自己打下,手下群臣只有乖乖聽令的份。
這亦是北朝各部一直都保留的傳統,誰的武力更強悍誰便可稱王。
古爾達西所擁有的戰功,僅僅是平定北方各部,而且這還是其累積了其數輩祖上之功,才最終成此事,或無幾代人積累,古爾達西也辦不到。
若有一朝,可揮師南下,古爾達西自是有了不世之功,自可稱為一代雄主。
至少于北朝人眼中,一代雄主的定義,就是這樣簡單粗暴,唯有武力擴張領地,地盤越大越好,至于什么治世之道這些,于北朝人來說,那是大乾那幫當道儒生才信奉的東西,拳頭硬才是真的。
只要拳頭夠硬,早晚那些滿口之乎者也的儒生,他們會反過來效忠北朝,并歌功頌德。
古爾達西的想法,雖然有些偏激、粗暴,但某種意義來說,也算切中要害的現實,大乾眼下當道的這幫儒生,確實身上帶有軟骨頭特質。
若非如此,女帝兄長在位之時,也不會想著中興道門玄法,并打壓這幫儒生,因為他看到背后危機,更看透這幫人本質。
于這些人眼中,大乾江山乃顧氏江山,而非天下人的江山,改朝換代之后,他們不過換一個人山呼萬歲,至于龍椅上坐得何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可以永世享有榮華富貴。
先帝固然看到這一點,但是他自不比陳元看得長遠,打壓儒生又如何,中興道法玄門又如何,那些世家眼見一幫酸儒失勢,難道不會巴結被皇帝扶植起來的道門?
天下學說,百家爭鳴。
總有一家之言能為帝王所用,并為世家所用。
所以陳元向女帝提出,解決世家問題,并且從根子杜絕世家存在的土壤,才是一勞永逸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