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眾將士隨我出征!”
……
【公元前36年,新任西域都護甘延壽及其部將陳湯對北匈奴發動攻擊,獲得大勝。】
【至此,漢朝消滅了最后一個虎視西域的勢力。以后的近40年,西域維持著和平狀態,絲綢之路也暢通無阻。】
【評價a級,得四分】
……
大漢,
翹著二郎腿的劉邦嘆了口氣,
一旁的蕭何明白劉邦為何如此。
雖然“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很提氣。
但天幕前腳剛說評價不高的皇帝會掠過,后腳就直接評價劉奭的功績。
擺明了說他功績不高嗎!
陛下竟憂心至此!
‘人心可用,可惜皇帝怕是不行。’
‘唉,也不知道娥姁消氣沒有,這臺階挺涼的。’
劉邦再次嘆了口氣。
……
大漢·宣帝時期
劉洵暗自吐了口氣。
還行,打匈奴沒丟人就行!
后面只要保持民生與制度不變,功績應該還是不錯的!
……
【制度建設:廢陵邑制度,豪強無法遏制,進一步加快了土地兼并。評價e級,得零分】
【外交策略:將宮女王嬙賜婚于呼韓邪單于,安撫南匈奴,南匈奴至此開始守護漢庭漠北。后流傳為昭君出塞,評價a級,得四分】
【民生經濟:受儒家賢良文學財政思想的影響,減少了朝堂對財政經濟方面的干涉,使得朝堂對地方失去掌控。廢除徙陵國策使得豪強坐大,百姓再次淪為“盜賊”。評價e級,得零分】
【用人識人:不明是非,宦官弘恭、石顯污蔑逼死漢元帝的師傅蕭望之,元帝事后知道卻只是痛哭而已,并無懲戒。儒家至此對元帝失去信心。】
【信任宦官石顯,將朝政全部委托他處理,事無大小,都由他匯報決斷,使得皇權旁落。】
【而石顯擅權期間,綱紀紊亂,吏治腐敗。但對于宦官危害國家,漢元帝始終未能悟察。】
【“孝元之為君,易欺而難悟也”評價e級,得零分】
【后世影響:雖然留下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歷史名句,但漢業依然是就此遂衰。評價e級,得零分】
【總分:八分】
……
{因為漢元帝不再像前幾位漢帝一樣腹黑陰險,在各個學派和勢力間反復橫跳煽風點火最后在自己跳出來當裁判,所以從漢元帝開始皇帝就逐漸被那些儒家忽悠瘸了。}
{漢宣帝的黃龍元年就已經出現民多貧,賊不止的現象了,把西漢衰落歸于漢元帝一人不公平,漢元帝只不過加速了這一過程。}
{自巫蠱之禍后,文官和儒生就已成為朝廷的主體。另外甘延壽和陳湯是矯詔出兵,名句全文為:“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漢書上記載,漢元帝從小身體就不好,精神恍惚,總是失憶。繼位做皇帝之后,更是經常生病,在位16年大部分時間臥病在床,身體虛弱精力不濟,朝政全部交給宦官石顯把持。}
{其實宣帝早就知道自己兒子性格柔弱還喜好儒術成不了器,明明有著更好的淮陽王可以選擇,但是顧念許平君還是不忍心廢太子。}
{孫子劉驁出生時,宣帝特別愛這個嫡孫,天天放在自己身邊,妥妥的孫奴一個,我覺得宣帝是期盼著自己兒子不亂折騰做個守成,孫子能做個盛世明君。}
{結果他孫子還不如他兒子,這匹千里馬,直接把漢朝拖向懸崖了。}
……
大漢·文帝時期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說的好啊。”
劉恒看著那一句擲地有聲的話語不由贊嘆。
“陛下…”
殿下的一些大臣有些惶恐。
劉恒一看那些大臣的臉色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這世界哪會有長盛不衰的國家呢?
三皇五帝,先王三代,春秋列國和秦朝,不都亡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