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除掉了劉縯,劉秀也不會束手待斃。”
“這一下失去了左膀右臂,綠林軍不會失智如此吧?”
面對蕭何的疑惑,劉邦曬然一笑。
“蕭何啊,你的優點就是目光長遠宏大!有大局觀!但也是因為如此,你對人心的揣摩也是偏向于顧全大局。”
看著蕭何沉思的模樣,劉邦提示道:
“還記得當年我落草為寇的時候嗎?”
蕭何一愣,不知道劉邦為何提及此事。
“當初我在芒碭山落草為寇時,沛縣縣令跟你說他也要起義,讓你去芒蕩山迎我入城。”
聽到此事蕭何恍然大悟。
看著蕭何豁然開朗的樣子,劉邦笑了笑,用手指了指他說道:
“看來你明白了,當初要不是乃公多了個心眼兒,你我二人早死在沛縣縣令刀下了,哪還能有今日?”
“你能看出當時秦國已經是土崩瓦解之勢,你認為其他的地方起義之人先殺當地縣令,沛縣縣令就會害怕的跟我們一同起義。”
“但是你忘了,他是秦朝的官員,他享受著秦朝的利益,利益蒙蔽了他的思維,你看到的是土崩瓦解,他看到的是疥癬之疾。”
劉邦向后一仰放松著身體,看著天幕喃喃說道:
“趙高,項羽,綠林軍,劉縯,都是如此。”
“一個想著眼前的利益,一個自恃自負。”
“看不清自己,看不清他人。”
“相比之下,文叔卻是頭腦清醒。”
“頭腦不清,是成不了大事的。”
……
曹魏·厲公時期
“昭兒,知道為什么當初明帝總是派我去擋諸葛亮出祁山嗎?”
頭發花白,一臉褶皺的司馬懿窩軟榻里。
看著天幕向身邊垂手恭立的司馬昭問道。
“父親,孩兒不知。”
“因為,你爹有自知之明。”
司馬懿追憶起往事。
“我不是諸葛亮的對手,這是事實,那時候真槍真刀的上陣硬拼,曹軍確實不是蜀軍的對手。”
“但打仗拼的不只是眼前的得失,還有身后的國力和人心的對抗。”
“諸葛亮是不世奇才,但就算他再厲害也無法算好一切,無法讓蜀國以一洲之力鯨吞天下!”
“那他還六出祁山,這豈是明人所為?”
司馬昭不明白對方為什么這么堅持。
“呵,當然不是。他啊……是個傻子……”
窩在軟榻里的司馬懿,聲音細若蚊吶。
“他是個名垂千古的傻子,我不一樣。”
“我是個聰明人。”
“會是一個遺臭萬年的聰明人。”
“但遺臭萬年又如何?我成功了。等我死了,也看不到后人罵我。就算掘我墳我也不會氣的跳出來。”
“名垂千古又如何?他失敗了……”
“這世界也不會再有第二個諸葛亮了……”
……
【劉縯認為劉玄等人需要仰仗他攻城略地,所以不敢害他。而劉秀也認為劉玄應該懂得制衡之術,用劉縯牽制王匡等人。】
【但事實證明他倆都錯了。】
【再把劉秀派去攻打父城之后,劉玄等人開始對劉縯下手了。】
【當時劉縯的手下有一位“勇冠三軍”的戰將叫劉稷,跟劉縯劉秀是同宗,也屬于舂陵侯一脈。】
【當時劉玄被綠林軍一行人立為皇帝時,他就發表過不滿,說“本起兵圖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為者邪?”】
【大概意思就是,一開始舉事起義的是劉縯他們兄弟二人,有他劉玄屁事?今天立他劉玄當皇帝老子不服。】
【知道劉稷的心有不忿,綠林軍的王匡和劉玄決定從他開始入手。】
【劉玄先是派人下令封他為抗威將軍,而劉稷也不負他們所望,公開拒絕接受詔令。】
【在劉稷拒絕的那一刻,跟隨詔書而來的數千綠林將士將劉稷緝拿,押送到劉玄那里,要將他斬首示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