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詡的兒子虞凱與太學生一百多人,也都舉著旗幟到另一位中常侍高梵跟前,向他叩頭流血申訴虞詡的冤情。】
【高梵向劉保說明此事,漢順帝便將張防流放邊疆,將其黨羽賈朗等人處死或罷黜,當天釋放了虞詡。】
【然后又以“懷表上殿爭功”為罪名,將孫程等十九侯全部逐出京師洛陽,遣至封地】
……
大漢·文帝時期
劉恒搖了搖頭
“終究還是年輕,太操之過急。”
劉啟則看向劉恒詢問道:
“那阿父,這事應該怎么辦?不能坐看宦官勢力變大啊!十九侯啊!”
劉恒瞥了一眼劉啟。
“你嚷什么,朕問你,皇帝最重要的是什么?”
劉啟撓了撓頭。
“拳頭大?”
劉恒深吸一口氣。
“你可真是個‘天縱之才’啊!”
“朕說!你聽!”
“帝王垂拱天下高高在上,一言一行皆有旁人去做。”
“帝王不需要親自去做什么事。”
“親自做了,你就不是帝王,而是‘臣子’了。”
“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
……
大漢·景帝時期
“徹兒,你要記住,當皇帝最重要的就是禮法名器。”
劉啟看著小劉徹教導著。
小劉徹撓了撓頭。
“阿父,當皇帝的不應該是拳頭大嗎?”
劉啟翻了個白眼。
“你個榆木腦袋!”
“沒有禮法名器!拳頭再大也只是一方諸侯!項羽拳頭不大嗎!不還是死了!”
“禮法名器在手,你才能號令天下!”
“知道始皇帝與高皇帝的區別在哪嗎?”
小劉徹搖了搖頭。
“始皇帝是滅六國而稱帝,高皇帝是諸侯奉為皇帝。”
“始皇帝滅六國,很威風,但并無大義在身。天下人對他這個皇帝并不承認。”
“項羽倒行逆施使得諸侯全部以高皇帝馬首是瞻,高皇帝經七王聯合推讓這才當了皇帝,有了天下承認的大義。”
看著小劉徹似懂非懂的模樣,劉啟嘆口氣,別扭的說道:
“你要實在記不住……”
“就想想你阿父為什么要殺了晁錯。”
……
【公元127年,因乳母宋娥擁戴漢順帝即位,于是封宋娥為山陽君,食邑五千戶。】
【同年,班勇征服了西域的焉耆國,于是龜茲、疏勒、于胘、莎車等十七國皆來服從。】
【公元128年,司徒朱倀就孫程等宦官十九侯被放逐一事上表進諫:
“陛下即位,孫程等人皆有功勞,如今陛下忘卻孫程等人功勞,只因一點過失就革職放逐,如果孫程等人在放逐途中死去,陛下將會蒙受誅殺功臣的譏諷。”
漢順帝聽后,采納了他的建議,將十九侯召回京師洛陽】
……
大明·嘉靖時期
朱厚熜躺在搖椅上嗤笑一聲。
“本來垂拱而治,非要親自下場。”
“這回好了。”
“攤上個朝令夕改,賞罰不明的說辭。”
“懷表爭功?安個罪名都不會嗎?”
“還是年輕。”
……
【公元130年春正月,疏勒國王遣侍子入東漢,大宛、莎車國王皆奉使貢獻。】
【公元131年,下令在伊吾開設屯田,“如永元時事”,并置伊吾司馬一人。】
【公元132年春正月,漢順帝冊立梁妠為皇后。】
感謝“arthurhoh”“北伐蒼穹”“清風不解霧心”“蒼髯青峰客”“曉蓮月”讀者大大們的打賞。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