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繼續道:
“桓帝赫然奮怒誅滅梁冀,有剛斷之節!但閹黨五侯、侯覽等人禍亂朝堂也實屬桓帝縱容。”
“其根本在于桓帝識人不明,懈怠朝政。”
劉備等人想了想,也是如此。
“為臣者自當掃除蒙蔽上聽之人。這是臣子的氣節。”
“諸君,我等所為的不是與奸人爭斗,是乃為君與社稷捐軀命以爭存亡乎!”
諸葛亮拱手南向,面色肅穆。
“如有大奸蒙蔽上聽,自當不惜此身,以身犯法誅除奸佞!”
“除惡之后,自當依法受刑。”
“此乃忠君國,行臣道。”
“桓帝非明主也,如當明主,當誅成瑨劉質等犯法之人而止于此,斷不是聽從宦官讒言羅織天下黨人。”
“如此一來,宦官勢大把持朝政,但他們又如何會治理國政呢?”
“至此,天下已動蕩不堪。”
諸葛亮環視一周,朗聲說道:
“身為人臣自當捐身以事主,只要有裨于社稷。即死,也無可辟矣!”
“糾君王過失而歸于正途,次察國之大權誰倒持之。”
“如為禍國之巨奸,而與其勢不兩立!此為忠臣之效也。”
諸葛亮的一言也說通了眾人的思緒。
朝廷法令由君主下達,群臣執行,百姓遵守,此理所應當。
但若是朝廷法令偏袒或奈何不得奸佞之人,自當捐身于國,以身犯險,警惕社稷!
這兩者從不是非黑即白的呀!
劉備看著天幕,心有所感道:
“漢、賊不兩立。”
……
【公元168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漢桓帝逝世于洛陽宮德陽前殿,時年三十六歲,葬于宣陵,廟號威宗。】
……
【漢桓帝·劉志】
【軍事成績:平復羌亂,穩定西域,驅逐鮮卑,平息南蠻,評價a級,得四分】
【制度建設:開賣官鬻爵之始,朝政混亂。評價d級,得一分】
【外交策略:古羅馬大秦王安敦,派使者至東漢洛陽朝見漢桓帝。天竺朝貢。評價c級,得兩分】
【民生經濟:借糧賑災,免遭遇賊寇、天災的百姓三年的租、賦,命郡國有田者每市交10錢為稅。評價d級,得一分】
【用人識人:清除梁氏外戚,宦官干政。評價d級,得一分】
【后世影響:閹人擅命,黨錮事起,始于桓帝。評價d級,得一分】
【總分:十分】
……
{漢桓帝出身于旁支,繼位以后清除了跋扈將軍梁冀,重新把失去的皇權收回,這對于東漢來說是一件好事。}
{從此桓帝和靈帝都是以長君繼位,桓帝也和漢和帝一樣把幫助過自己的宦官封侯,但問題是,桓帝時期的宦官和漢和帝那樣的賢宦不一樣!}
{雖然“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但實際上桓帝前期打擊外戚奪回旁落的皇權,并且穩定朝局還是非常不錯的。}
{只是處理朝政方面過于平庸,再加上信任的宦官逐漸作亂,所以桓帝一朝的評價并不好。}
{能得桓這個謚號,就說明他絕對不平庸,桓在一開始是美謚,有擴土平亂之功才能稱桓。}
{但在齊桓公、漢桓帝之后,后桓又有些晚年會引發變亂甚至死于變亂的意思了,成了一個感情比較復雜的謚。}
{在東漢,宦官比外戚、官僚地主們好用,因為后兩者也都不是好東西,只是太監歷來被人看不起,所以一提到用宦官,立馬和昏君搭上關系。}
{感覺越是后期的皇帝,越是得學漢武帝一樣各種找理由處置豪強,把豪強的地和錢財充入國庫,把人流放邊疆,這樣既能打擊豪強,又能加強邊疆人力,只要能持續打擊豪強,就算是天災不斷,朝廷不至于會弄到國庫無錢的局面。}
題外話,史書里記載漢桓帝的后宮有五千美人。
為歷史之最!
一天一個都得十三年。
要不說他死的早呢。
鈦合金打造的人他也空了。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