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劉豫州有勇氣對抗曹操,但新近戰敗,你們又如何應對此等危局呢?”
事談到此,諸葛亮也誠懇道:
“劉豫州雖然敗于長坂,但收攏的軍士加上關羽將軍的水軍,足有精銳一萬。”
“此外,江夏劉琦的部眾也有不下萬人。”
“曹操雖人多勢眾,但勞師遠征,人馬疲敝。”“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此乃劣勢。”
“此外,荊州上下歸附曹操,乃形勢所迫,并非心服。”
“今,將軍若能命一上將統領精兵數萬,與劉豫州同心協力,必然可以擊敗曹軍。”
“曹操若敗,則只能北還。”
“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望將軍明斷。”
……
大秦,
嬴政看著天幕上的諸葛亮,一臉怪異。
明明是被曹操打得丟盔棄甲、狼狽而逃,不得不向對方求救。
但又擺出了一種不卑不亢的姿態。
沒有絲毫求人救命的意思,沒有一絲弱勢者慣有的媚態與可憐相。
甚至還毫不掩飾的諷刺了對方一次。
這架勢,不是去求人的。
就是去指點江山的!
你這儒生怎么一股子縱橫家的味兒啊?!
……
【孫權,字仲謀。】
【公元182年,生于徐州下邳,自幼文武雙全。其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于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
【公元200年,其兄孫策遇刺,臨終前命張昭、周瑜輔佐孫權。隨后孫權上書交好曹操,被漢廷任為討虜將軍、會稽太守。】
【在張昭、周瑜等人的傾心輔佐下,孫權招賢納士,分部諸將,鎮撫山越,開始統領江東。】
【公元208年,諸葛亮去往江東尋求聯盟,當時,曹操的勸降信已至江東,主和派以張昭為首,認為曹操托名漢相,挾天子征四方,若是抵抗于理不合。】
【并且曹軍占據長江,如果水路俱下,江東無天險可守,沒有能力抵抗,于是紛紛勸孫權投降。】
……
天幕上,
周瑜看著殿內的主和派,朗聲陳述著曹軍的弱點。
“曹操此行實為送死!為何要降?”
“請將軍與諸君聽我試言之!”
“其一,北方至今并未全部平定,馬超、韓遂等人盤踞關中,為曹操后患。”
“其二,曹軍舍棄鞍馬,改乘戰船,與我習于水戰的吳越爭鋒,此乃自不量力。”
“其三,此時正值嚴冬,千里冰封,馬無草料,曹操驅使軍隊跋山涉水,水土不服,必生疾疫。”
“此皆用兵之大患!曹操卻貿然行之!”
“將軍生擒曹操,就在此戰。”
“瑜,請得精兵數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
【經過前天諸葛亮、昨天魯肅,今天周瑜的三連分析,孫權心意堅決,當眾拔劍切下桌角說:“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
【當夜周瑜進一步分析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自中原而來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的荊州新兵七八萬人,人心并不向曹。】
【隨后孫權以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幫助籌劃,率領黃蓋、韓當、呂蒙、凌統、甘寧、周泰、呂范等及三萬兵沿江而上,與劉備共同抗曹。】
……
{真是生子當如孫仲謀啊……}
{曹昂:老爹你還好意思說。}
{孫權根本沒有投降選項,他和劉琮不一樣。}
{劉表單騎入荊州,靠平衡關系和聯姻士族維持了統治,和當地士族算是相安無事。}
{但孫堅孫策可是一路殺出來的地盤!當地盼著孫家死的士族可不是一個兩個!}
{他要是投了,就必然是身死族滅的下場。魯肅不提醒他,他自己也很清楚這一點。}
{想要孫權命的從來不是曹老板,而是江東之前被孫家壓得很慘的士族。}
{當年孫策殺江東士族時,可不止有四大家族,還有很多北歸的士族如王朗、華歆等,尤其這二位在曹操那里混的還挺好,孫權要是投降了,早晚是個死。}
{一個點滿權謀的人,他可太知道自己能不能投和什么時候投了。}
官渡之戰時的袁紹與赤壁之戰里的曹操到底誰更蠢?
反正我覺得袁紹犯的錯誤,曹操一個不落地也全都犯了。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