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
“大哥!”
“主公!”
“陛下!”
一陣陣熟悉的聲音從身后傳來。
落寞的劉備突然回首,看著那一張張熟悉的臉,笑意重新浮現在臉上。
“云長!”
“翼德!”
“士元!”
“孝直!”
劉備開懷大笑的向那來迎接他的眾人跑去。
……
此時,天幕一晃。
一位面目憨厚,頭戴長冠的青年打開一份詔書。
隨之,一份老人的諄諄教導聲響起
“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
“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汝父德薄,勿效之。”
“可讀《漢書》《禮記》,閑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
“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書也展露于天際。”
青年看完這份并不長的遺詔,悲戚哀嚎:
“阿父!阿父!”
……
【公元223年四月二十四日,蜀漢昭烈皇帝劉備崩于永安宮,年六十三。】
【丞相諸葛亮護送靈車回到成都。】
【葬身之地未明,設衣冠冢于成都之南。】
……
大漢,
劉邦怔怔的看著天幕,喃喃道:
“類己,類己。”
一旁的呂雉沒有打擊他,她知道說的類己是類的什么。
她看向天幕,輕聲說道: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親手創建的帝業,只完成了一半,一統江山的抱負,也無法在實現。”
“但他卻沒有太多的遺憾,沒有太多的悲憤,十分平靜、波瀾不驚。”
劉邦點點頭,同樣輕聲道:
“詔書通篇只字未提讓劉禪繼承遺志、一統江山。”
“只是一個父親在臨終前對兒子的諄諄教導,教他怎樣做人。”
夫妻倆對視一眼。
“終其一生,庶幾無愧!”
……
大漢·文帝時期
劉恒看著天幕,第一次稱贊道:
“劉備只是在教導兒子,而不是教育承嗣帝業者。”
“他這一生的確對己無愧。”
而一旁的劉啟則是一臉別扭。
“他讓諸葛亮自取?難道讓一個漢篡去攻打另一個漢篡?這不是笑話嗎?”
劉恒看著劉啟,嘆口氣。
劉啟郁悶道:
“阿父,有事您就直說吧,總嘆氣干嘛。”
劉恒十分無奈。
“說你笨吧,你還知道不能以一個篡逆對付另一個篡逆。”
“說你聰明吧,朕還虧心。”
“伊尹放逐太甲,霍光廢黜昌邑王。”
“他們的行為就是‘自取’。”
劉恒看向天幕,淡淡道:
“劉備的詔書里很明顯的表明太子劉禪不是個聰慧之人。”
“又已善小惡小之別囑咐之。”
“這表明,他生怕太子會走了歪路。”
“所以,這句話是給了諸葛亮莫大的法理。”
“如果太子劉禪真的不學好、不成器,諸葛亮可以以此來放逐或廢黜太子。”
“他真的很信任諸葛亮啊。”
“就不知,諸葛亮擔不擔得起這份信任。”
……
曹魏,
司馬昭突然開口道:
“父親,武帝文帝明帝也都托孤給你,你怎么……”
司馬懿瞥了一眼他。
“劉備,仁義君子。”
“諸葛亮,忠貞之人。”
“但曹家三帝,哪個也不與仁義忠貞這四個字沾邊。”
“那我為何要與這四字沾邊?”
“再者說……你怎么知道我沒仁義忠貞過?”
司馬昭默默轉過頭。
劉備開的書單,這不看?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