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李世民:朕吹爆諸葛亮!
【公元225年五月,諸葛亮見益州百姓生活安定,糧食儲備也已充足,開始出兵南中平叛。】
【大軍渡過瀘水,于七月,抵達南中,所到之處捷報頻傳。】
【南中反叛首領之一的雍闿很快被諸葛亮斬殺,但另一個反叛頭目孟獲收編了雍闿殘部,繼續抗拒諸葛亮。】
【諸葛亮知道孟獲在南中深得南蠻夷之心,隨即以攻心之計為上。】
【不久后,諸葛亮首次俘獲了孟獲,諸葛亮讓他在蜀軍軍營中參觀,問他說:“此軍如何?”】
【孟獲:“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
【諸葛亮大笑,將孟獲釋放,要他再戰。】
【就這樣,諸葛亮把孟獲生擒七次,放回七次。】
【最后一次,孟獲留下不走了,他感念諸葛亮的威德,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
大漢,
劉邦看著天幕,目瞪口呆。
“不是,你有錢有兵也不能這么打吧?”
“七次?!”
“你逗乃公呢?!”
呂雉也驚疑不定。
“這行軍打仗并非兒戲,把對方主將捉了放、放了捉,連續捉七次,放了七次,這……不可能吧?”
劉邦撓了撓頭。
“這個時期的人怎么個個都這么離譜啊?”
“你們比天幕都奇異啊!”
……
大唐,
李承乾磕絆的問向一臉欽佩的李世民。
“阿父,這……這是真的嗎?”
李世民看著天幕,悠悠道:
“伱是問七擒孟獲之事?”
李承乾點點頭。
“那朕不知道。”
“啊?”
李世民笑著道:
“七擒孟獲首見于《漢晉春秋》,其后《華陽國志》內也如此說。”
“裴松之注《三國志》也引的《漢晉春秋》”
“但有意思的是,《三國志》的原本里并沒有寫這件事。”
“但這些都不是重點。”
李世民突然笑出聲。
“重點是,南人的確永不復叛。”
“你可知道諸葛亮是如何做到的嗎?”
李承乾拱手行禮:
“請阿耶教導兒臣!”
李世民贊賞的看了一眼李承乾,思考片刻道:
“承乾,你要記住,兵法本于王制。”
李承乾不太懂。
“任何國家,都有軍事力量,只有迫不得已的時候,才要通過戰爭來解決問題。”
李世民捻著胡須。
“但,軍事只能是最后的手段,不能一上來就首啟戰端。”
“它是一個國家內政與外交的最后手段。”
“只有軍事是不能單獨解決問題的,只有依托于正當的制度,才能解決問題。”
“這就叫‘兵法本于王制’,這也是諸葛亮用兵之法的核心。”
李世民坐到凳椅上,示意李承乾也坐下。
拿起水壺倒了一杯水。
“七擒孟獲當然精彩,但其中蘊含的攻心之法、治國之術,卻被世人輕視。”
“諸葛亮平定南中后‘皆即其渠率而用之’,可懂何意?”
李承乾想了想,回道:
“渠率,是南中蠻夷首領,諸葛亮是讓他們自己治理自己?”
李世民將面前的茶杯推到李承乾眼前。
“沒錯,就是這個意思。”
李承乾受寵若驚的捧起茶杯喝了一口,提出一個問題。
“可是,阿耶。南中都已經叛亂了,怎么還敢讓他們自治呢?為何不派官員呢?”
李世民給自己倒了一杯水,飲了一口。
“其因有三。第一,派出去的官員,南中人信不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