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的兵力肯定不多,以為居高臨下能占優勢,但面對五萬大軍,估計也慌了神,不敢居高沖擊。”
霍去病笑了笑,
“這一切都是臣的猜測,還請陛下不必掛懷于心。”
……
大唐,
“承乾,你認為街亭之失的原因在哪里?”
李承乾不假思索的回道:
“當然是馬謖了!”
李世民看著天幕里的街亭之戰,緩緩道:
“自古以來,馬謖失街亭可以說是被千夫所指了。”
“但根據事后諸葛亮的自貶上書來看,主要原因似乎并非如此。”
“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其咎。”
“這是諸葛亮自貶上疏里的內容。”
“《蜀書·王平傳》載‘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于街亭’。”
“《魏書·張郃傳》載‘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
“這些說明了街亭之失馬謖負主要責任。”
李世民看向李承乾。
“但,僅以諸葛亮錯用馬謖、馬謖指揮不當導致街亭的兵敗,來解釋蜀漢此次北伐的失敗是不夠的。”
李承乾認真聽講。
“《馬謖傳》里記載,馬謖被張郃所破后‘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
“《王平傳》記載馬謖兵敗后‘眾盡星散’。”
“《趙云傳》引《云別傳》記載‘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
“這些史料都顯示了魏軍再反攻時,蜀軍發生了潰敗。”
“但蜀軍出征前‘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為什么遭到反攻時會潰敗呢?”
李承乾搖搖頭。
“阿耶,孩兒不知。”
李世民摸了摸他的頭,這一場兵法對他來說的確晦澀難懂。
“承乾,‘臨事而懼’出自《論語》哪里?”
李承乾回憶了一下自己背過的論語。
“《論語·述而》載,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何意?”
“意為,為將者應該臨事憂懼、喜好謀劃,不可莽撞逞匹夫之勇。”
李世民贊許的點點頭。
“自古將諸葛亮這句話理解為不能訓章明法,以至于臨事而懼,所以招致失敗之人,皆是不通經義之人。”
“與諸葛亮之意南轅北轍。”
“諸葛亮之意乃是反思自己未能做到‘臨事而懼’。”
李世民笑了笑。
“世人皆說諸葛亮謹慎,但他卻認為自己不夠謹慎。”
“他認為是自己不夠謹慎,所以才有街亭之敗,箕谷之失。”
李承乾撓了撓頭。
“阿耶,諸葛亮為什么這么認為?”
李世民摸了摸他的頭。
“就這和前面的兵潰聯系在一起了。”
“蜀軍出征時,軍容整齊肅穆,但連連大捷讓他們有了驕傲輕視之心。”
“諸葛亮也不例外,他估算錯了魏軍的行軍之快。”
“也沒明確隴西之地的要點在于隔斷與關中的聯系。”
“等張郃大軍到達街亭時,一切就都晚了。”
“諸葛亮以為馬謖能抵擋一陣張郃,趙云能擋住曹真,自己能收復隴西。”
李世民感嘆一聲。
“他終究是人,不是神。”
“諸葛亮斬了馬謖,還誅殺了將軍張休、李盛,奪了黃襲的兵,可知‘兵將不復相錄’的潰敗不只在街亭一處。”
“北伐作戰的失利,根本原因不在于馬謖,而在于廟算不清,過于急躁,沒有看清楚此戰的要點。”
“馬謖的街亭之失,只是讓蜀軍廟算不清的危害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了。”
李承乾思索片刻,抬頭道:
“阿耶,諸葛亮的臨事而懼,是因為他知道一切的部署,但就是錯估了魏軍的反應之快了嗎?”
李世民點點頭。
“瞬間而下隴右三郡,整個蜀軍都認為能從容收復隴西,然后堵塞隴右關隘,隨后劍指關中。”
“可魏軍的快速應對打破了這個局面。”
“若是一開始就堵塞隴山關隘,魏軍便無計可施了。”
“可惜…后來的姜伯約明白了,但也晚了。”
有人要看硬核,這夠硬核不?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