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他若真想出兵應戰,何必要請示曹叡?”
“想必是早就與曹叡商量好了對策,一旦魏軍軍心不穩,他就請示曹叡,曹叡就派人前去制止。”
諸葛亮微不可查的嘆口氣。
“對方君臣一心,此戰不好打啊。”
……
天幕上,
渭水大營
司馬懿坐在案幾后面,笑著款待來訪的使者,問道:
“伱家丞相近來寢食及事物煩簡如何?”
使節答道:
“我家丞相每日早起晚睡。”
“軍中罰二十以上者,皆親自批覽。”
“每日所食,不過數升。”
司馬懿捻起一塊蜜棗,笑道:
“丞相年過半百。”
“食少而事煩,豈能久乎?”
……
天幕上,
五丈原映照在殘陽中。
須發灰白,臉色晦暗的諸葛亮坐在乘輿上。
望著底下操練的將士。
諸葛亮吃力的抬頭看向那面高懸紅色的旌旗。
似乎察覺到了什么,正在操練的將士們也紛紛停了下來。
“丞相!保重啊!”
“丞相!保重啊!”
“丞相……保重啊!”
在將士們此起彼伏的聲音中。
隱約間,他看到了過去。
看到了隆中內相談甚歡的二人。
看到了益州內意氣風發的眾人。
看到了永安內臨終托孤的先帝。
“亮……再不能臨陣討賊。”
淚水劃過臉頰。
烈烈秋風從荒涼的五丈原上掠過,旌旗搖擺著。
『克復中原』近在眼前。
“悠悠蒼天……”
“何薄……于我……”
……
【公元234年八月二十八日,一個天地蕭瑟、秋風嗚咽的日子。】
【“有星赤而芒角,自東北向西南投于亮營。”】
【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終年五十四歲。】
【縱觀劉備死后的這十一年,諸葛亮為了蜀漢,殫精竭慮,盡忠職守。】
【一次南征,五次北伐,內修政理,外御強敵,對得起先主劉備、后主劉禪。】
【他走完了自己“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一生。】
【即使往事已過千年。】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依舊激蕩著每個國人的靈魂。】
……
{丞相和昭烈帝是相輔相成的,這兩人能被后人稱贊紀念并不是因為其中某一人的緣故,而是兩人超越君臣的感情。}
{若不是諸葛亮為劉備進行戰略規劃,劉備后半生大概率也只會像前半生一樣顛沛流離。}
{若不是劉備對諸葛亮的的信任諸葛亮也沒有后半生鞠躬盡瘁的機會。}
{就如劉備所說,他得孔明如魚得水,就如司馬徽所說孔明是得其主。這一君臣美談也算蜀漢爛漫的一處體現吧。}
{明知天下大勢不在漢,明知北伐成功的概率很低很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無愧于后主,無愧于先主托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不僅是三國,他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前列的人物,就如中國社科院關于中國通史中所言:
諸葛亮已經稱為中華民族的一種符號,他是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象征。
正所謂:諸葛一人,可使三國照耀后世,一如兩漢!}
{很多人都對司馬懿有種錯覺,覺得這老匹夫只是會茍,卻忘記了他北平遼東,擒孟達,南拒孫權的軍事能力。}
{但這廝,在丞相手下吃過一次敗仗后就再也不正面抗衡,可惜丞相只有一州之地,可惜夷陵的一把火燒光了蜀漢的后備人才。司馬懿那邊卻還有郭淮、曹真、張頜……天不假命我丞相。}
{冷知識:諸葛亮與漢獻帝同一年出生,同一年去世。}
{熱知識:中華五千年,為臣的上限諸葛丞相,為臣的下限司馬太傅。兩者同時出在三國,也是一樁奇談。}
還得看新三國,老三國跟真的一樣,哭死我了。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