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認為太子司馬紹神武有明略,為朝野人氏所欽佩信賴,打算用不孝的罪名廢黜他。】
……
天幕上,
頭戴長冠,一身華服的王敦看著底下的百官,聲色俱厲道:
“皇太子有何德可稱?”
底下的官俱都一言不發,不給王敦發難的理由。
此時,底下坐在上首的一位大臣拱手道:
“太子才識的廣博精深,非我等這種認識膚淺之人所能估量的,但按照禮法來侍奉雙親,這可以稱為孝。”
話音一落,一眾大臣們都開口附和。
只留王敦臉色難看。
……
【但被溫嶠以禮法頂了回去,王敦的陰謀遂被阻止。】
【公元322年閏十一月初十日,司馬睿去世。】
【閏十一月十一日,司馬紹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尊生母荀氏為建安郡君。】
【公元323年三月,為了就近掌控朝政,王敦暗示要朝廷征召自己入朝。】
【四月,司馬紹以手詔征召王敦,加授王敦黃鉞、班劍。】
【奏事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回建業受封。】
【王敦從武昌進駐姑孰。】
……
東晉·元帝時期
“好小子!好!”
司馬睿鼓掌喝彩!
加封以捧殺!
暗示臣子們對方有不臣之心!
最妙的是讓他回來受封!
你要的東西朕給了,而且還多給。
但要伱回來受封,規則就是這樣嗎。
那你敢回來了嗎?
你不敢!
我大晉興盛有望啊!
……
【同年,武衛將軍王允之乘酒宴知道王敦的密謀反叛,于是回京告訴其父荊州刺史王舒。于是,王舒與王導一同報告司馬紹,得以早作防備。】
【不久后王敦患病不起,矯詔拜養子王應為武衛將軍作自己的繼承人。】
【因認為王應年少難當大事,與錢鳳等謀劃后事時提出了標準的上中下三策。】
【上策,放棄兵權,復歸朝廷。】
【中策,退回武昌,擁兵自守。】
【下策,舉兵東下,顛覆朝廷。】
……
季漢,
劉備皺著眉頭。
“這王敦之心比司馬昭還路人皆知啊。”
“但造反之心不下司馬昭,居然還能想回歸朝廷。這朝堂又不是他王家開的嗎?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一旁的諸葛亮悠然道:
“一般人當然做不到,但所謂王與馬共天下。”
“王家朝堂里還有元老王導身居要職,瑯琊王氏子弟也把持著東晉官場。”
“最關鍵的一點,是王敦本人還沒有明反且手握重兵。”
“他的確有很朝廷談判的資格。”
……
【但錢鳳認為下策才是最好的計謀,遂決定在王敦死后發動叛亂。】
【與此同時,司馬紹一面命侍中陳晷、散騎常侍虞騑去探問王敦病況,一面卻微服到蕪湖察看王敦大軍的營壘預作討伐的準備,并且不斷派遣大臣去詢問王敦的起居。】
【隨后任命王導為大都督,準備派兵討伐王敦。】
……
天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