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宇文赟去世,他們這些所謂先帝幸臣在新皇手下肯定不會有好結果。”
武媚娘眼神一轉,略帶震驚道:
“所以他們選擇隋文帝是認為隋文帝會保住他們?”
“他們認為隋文帝跟他們是一伙人?”
李治忍不住笑出聲:
“對,他們居然認為楊堅跟他們是一伙的!”
“你說楊堅這人是不是特別厲害?”
“當朝上下,不過良臣奸臣,都認為他是自己人。”
武媚娘還在震驚中。
“為什么?他們為什么就這么確定?”
李治睜開眼睛看著天幕上出現的人物,笑著道:
“因為讓宗室攝政,這些人未必會對他們感恩戴德。”
“更何況年齡最長、威望最高的五王都不在京城。”
“而讓楊堅當輔政大臣,楊堅必然會感激他們的擁戴之功,他們也必然能永保富貴。”
武媚娘微張櫻口。
就這么簡單?
這么……這么兒戲?
李治輕笑著,又閉上眼睛。
當然沒這么簡單。
第一,那時的楊堅于朝中有威望、有權力,讓他輔佐朝政其余大臣都無可指摘。
第二,鄭譯與楊堅乃太學同學。
這兩點才是最重要的,也是他們認為楊堅是自己人的原因。
……
天幕上繼續播放著
金殿上群臣集聚。
年幼的小皇帝懵懂的坐在皇位上。
下首一位大臣正宣讀遺詔。
“……拜隨國公假黃鉞、左大丞相,百官總己而聽……”
殿內的大臣聞之顏色一變,俱都看向殿前為首的那人。
那人長得鳳目隆準,五綹長須,面容瘦削,身材頎長,約四十來歲。
即使低垂眉眼,依舊令人感覺壓迫十足。
“臣,楊堅領詔。”
……
【公元580年五月二十五日,北周靜帝宇文闡親政,任楊堅為左大丞相、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
【楊堅執掌政權以后,提拔能臣武將作為親信。】
【廢除宇文氏對漢人的所有賜姓,恢復原來的漢姓。】
【廢宇文赟時期的嚴刑峻法,停止正在營建的洛陽宮殿,減輕農民的徭賦。】
【征伐尉遲迥反叛,殺宇文氏五王清除宇文氏的勢力,同時又拉攏元諧、元胄、宇文忻等部分鮮卑貴族,徹底控制了整個北周。】
【公元581年二月二十一日,楊堅改隨國公為隨王,封獨孤氏為王后,楊勇為世子,設二十州為隨國。】
【二月二十四日,北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布禪讓。】
【楊堅三讓而受天命,備禮即皇帝位于臨光殿,定國號為“隋”,改元開皇,宣布大赦天下。】
【立王后獨孤氏為皇后,王太子楊勇為皇太子。降北周靜帝為介國公。】
【五月,楊堅派人害死宇文闡,謚號靜帝,葬于恭陵。】
第四次大一統降臨!
這一段真沒啥可寫,按照史書來看,楊堅這皇位就跟撿的一樣。
但問題是什么,是宇文赟的昏君流程太標準化了。
要按傳統史學的角度看,這人絕對大昏君。
但仔細分析一下,這人其實是有東西有想法的。
就像五位皇后這個,一般的論調就是昏庸。
但宇文氏本身就是從匈奴出來的,宇文泰的政策也是以胡治國,宇文邕一輩子說的都是胡話一句漢語都沒說。
而這些在正史上都沒寫。
要是結合當時的文化背景來看,宇文赟確實有點東西。
雖然不多就是了。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