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皆非一日之功,但主公須將這些新制立下框范。”
“且,亮觀之,隋帝此政必有后續。”
“主公可靜觀之。”
……
【州、縣二級制的確立使得隋朝的財政成指數級的增加。】
【并且減少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地方官位。】
【而官位是直接牽涉到人才任用和晉升問題的,少了官位,競爭程度必然隨而增加。】
【于是,楊堅也連帶的做出重要決定。】
【那就是廢除從曹魏以來的“九品中正制”。】
【建立科舉制的前身,貢士制】
【以“志行修謹”和“清平干濟”兩科為標準。】
【讓州刺史每年向朝廷推舉三個讀書人,一起參加朝廷的考試,如果考試過關,由吏部授予官職。】
……
大明,
小朱棣看著天幕驚訝道:
“這隋文帝竟深謀遠慮至此?”
一旁正品茶休息的朱標聞言笑道:
“倒也不是。”
朱標將茶盞放回到托盤上,看著天幕繼續道:
“如今的科舉跟隋文帝一開始的本意并不相同。”
朱棣拿起桌子上的糕點就往嘴里塞。
“不同?有啥不同?”
朱標想了想,開口道:
“隋朝科舉分三科,秀才、明經和賓貢。”
“到了唐之后,賓貢這科再分成兩科:進士與俊士。”
“也就是科舉的最早形式。”
“而隋文帝此時的貢士制度和后來的科舉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科舉最大的作用,是打破世家大族對于朝廷人才運用的壟斷,得以拔擢沒有門第身世背景的人。”
“但剛剛廢除九品中正建立貢士時,隋文帝要處理的是州縣改革中,那些官吏縮編所造成的人才競爭之事。”
朱棣嘴里塞的滿滿的,含糊不清道:
“這我懂,物以稀為貴!”
朱標失笑,但想了想還是點頭道:
“差不多是這個理兒。”
“因為官位變少了嗎,所以要用比較嚴格的方式考查要進來當官的人。”
“隋文帝的貢士制等于是在當時的為官途徑中多增加了一層考核機制。”
突然一陣怪聲響起,朱標側目看去。
朱棣正捧在茶壺往嘴里灌。
“咕嚕咕嚕!哈!嗝~”
打個嗝,擦擦嘴。
朱棣大大咧咧道:
“說白了,他針對的是門第中人,但到頭來還是要從那些有身份、有資格可以當官的人之中篩選嗎。”
“那跟以前有啥區別?還是那幫人!”
朱標顛了顛那茶壺。
嗯,空了。
“區別還是很大的。”
示意隨侍添水,朱標繼續道:
“九品中正制就是門閥士族為了提攜門生,或者安排世家子弟走上仕途的一種工具而已。”
“一切的特權都在中正官手里。”
“可以隨時升品,也可以隨時降品。”
朱標摘下手上的玉扳指。
“就像這指機一般,本身是一塊石頭,但要先看是從哪個礦里出來的,再看玉石的成色。”
“然后看做工,再由掌寶者給出評級,最后流向市場交易。”
“而隋文帝的開科舉士,則是在原來的中正制之外再立標準。”
“原本的九品中正是主觀的,由中正官來評定。”
“而開科則多了一個過程和儀式,建立一套考核考試的客觀標準。”
朱標看了看時辰,又走向書桌后坐下。
打開一道奏折道:
“雖然隋文帝設置制度的本意是如此。”
“然而因為所選擇的考查方式,后來就起到了改變世族把持人才晉用的作用。”
“同樣的,分科取士也是針對九品中正制中從一個人只會得到“上上”或“下下”的總評級。”
“這樣的評估不符合人才運用,所以才要“分科”。”
“分別看待一個人的不同能力,知道這個人在哪些方面有突出的才能。”
“至此,開科舉士和分科取士這兩種辦法就將人才從世家大族手中奪取了過來。”
朱棣抱著手臂想了想。
要是按照中正制,自家老頭肯定給我打中下。
但要是分科,那自己在打人這塊肯定是狀元!
嗯,科舉是個好東西!
……
要寫的內容好像比我想象中的要多。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