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一口背了近千年的黑鍋。
天幕上繼續播放著,
畫面中出現一座地窖,
長寬各一丈有余,
滿堆滿谷的米糧堆積的溢出來。
窖口上有胥吏正在收拾溢出的糧食,將其堆在糧車上。
胥吏推著糧車走在阡道上。
畫面隨之拉遠,
一座座同樣大小同樣滿糧的地窖映入眼中。
小李治撓撓頭皺著眉。
【此謂“租庸制”】
【隋文帝背了一口至今為止都沒人說的鍋。】
你要是能有支持四千萬人口荒田!
太宗皇帝撰的《隋書》不信!信這?!
李隆基恨的咬牙切齒。
笑話!
“命王稟,發廣通之粟三百余萬石!以拯關中,又發故城中的周代舊粟賤賣與人!”
此人當初上貞觀正要表,就察覺此人所撰的史書言實不符。
……
不對勁!
倒不是看不得后人比前人好。
小李治氣憤道。
“朕自繼位以來,膽戰心驚。”
……
祈禱伱不會碰到一個如朕這般愛打仗的皇帝。
楊堅說著說著,眼眶有些發紅。
【這當然有很多種原因,但是官府不橫征暴斂,百姓安居樂業,肯定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舊書》云:節級輸粟,得無饑饉。】
要不說輿論陣地重要呢。
東西、南北,各有兩百余丈的倉城將數百座排列整齊的窖倉包圍起來。
不過……
……
如蟻般大小的胥吏們正在倉城內來回波折。
【那就是有糧但不賑災。】
“不知這太宗和玄宗又是誰!”
李隆基怒吼著。
【對于開皇十四年的災情,唯一確定的是關中饑饉,隋文帝讓百姓就食洛陽。】
大唐,
這孩子怎么一會兒聰明一會傻的?
看話看半截?
“隋文帝對于賑災從未輕視過。”
李世民虛著眼睛看著天幕。
……
【之后,朝廷將百姓每年服役的時間從三十天壓縮到二十天,交納的絹數從一匹四丈減為二丈。】
至于人口數應該大差不差。
就算對半折中。
大漢·文帝時期
劉恒看著天幕里滿滿豐收的糧食。
【這段話是上面那句話的原版。】
“開皇四年!關內不熟!”
“困乏者,開倉賑給,前后用谷五百余萬石。遭水之處,租調皆免。”
【官倉主要儲存糧食布帛,用于國家經費。】
好了,一口鍋蓋兩個人。
擺明了跟朕一樣,又是被下面那些地方官吏弄虛作假給騙了的人!
太祖老人家是真的看的明明白白的啊。
那也是八億荒田!
劉恒一動不動的看著天幕。
【但開皇十四年的大旱把義倉的問題暴露無疑,隨后在第二年,隋文帝就下令的把義倉收公了。】
“開發倉廩,普加賑賜!”
……
【公元590年,規定五十到五十九歲之間的百姓可以納庸來免除兵役。】
“少食之人,莫不豐足!”
“其后關中連年大旱!”
“青、兗、汴、許、曹、亳、陳、仁、譙、豫、鄭、洛、伊、潁、邳等州連發大水,百姓饑饉!”
“吳兢!”
……
人口激增+墾田擴大=糧倉豐實
畢竟那時自己才負四歲。
……
“哪怕是其臨終三年,仍有遣使賑災之記錄。”
楊堅頓時噎住了。
“朕運山東之粟,置常平之官!”
【《貞要》云:倉庫盈溢,不許賑給。】
【隋文帝的改革使百姓的負擔越來越輕。】
【兩者互不干涉。】
楊堅略有哽咽,隨后又惡狠狠道:
開皇十四年的災情究竟是個什么情況,自己還真不知道。
楊堅猛的起身,嚇了獨孤伽羅一跳。
【百姓也有更多的時間從事農耕和生產。】
這吳兢明為揚貞觀之治,實為沽名釣譽!
當初就不應以“書事不當”貶他!
而是直接以蔑視君父砍了他!
他深知百姓得糧≠百姓有糧≠百姓幸福。
玉質的執壺碎成一片,酒香彌漫出來。
大唐·玄宗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