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除了文治,李隆基在武功方面也頗有建樹。
因為在他即位之前,唐朝內斗激烈無暇顧及邊境。
突厥、契丹不僅侵占了西域的碎葉、庭州,北方的云州和遼西的十二州,還時時騷擾隴右、河北等地的百姓。
公元723年,李隆基采宰相張說之諫,裁天下邊防軍三分之一,改府兵制為募兵制。
從關內招募到軍士十二萬人,充當衛士。這就是“長從宿衛”,也叫做“長征健兒”
如此,各地民夫再也不用輪流戍邊,能安心發展農耕。
如此,許多逃戶應征從軍,解決了生計問題,同時緩和了府兵與逃戶之間的矛盾。
而士兵長駐各地,利于加強訓練,提高戰力。
大唐。
李世民捻著胡須若有所思。
裁兵?
讓士兵解甲歸田?
不能說錯,因為都是大好的青壯年。
府兵是兵農合一,平時在家種地,遇到戰爭就自己準備裝備隨軍出征。
這種制度最大的好處就是國家不用養兵,財政負擔小。
但是,最大的壞處就是府兵本身負擔太重了。
就像武周那般。
戰爭越來越多,到了戰場府兵很可能有去無回。
就算在戰爭中僥幸活下來也已經沒多少時間種地了。
地種不好,家里自然越來越窮,窮到一定程度,只好把地賣掉。
但賣了地又拿什么去買裝備呢?
所以這就成了惡性循環,誰都不愿意當府兵了。
李世民沉思著。
府兵制維持不下去,不如花錢雇人當兵。
只要規定好身體條件,不管是什么出身、經歷。
只要愿意來當兵就行。
這樣一來,當兵就不是義務而是一份職業。
既然當兵能養家糊口,那肯定有人愿意從事這,也就不愁沒兵。
再嚴格選拔一番,那素質定會比已經潰敗的府兵制里的府兵要強。
這是個好辦法。
畢竟田就那么多,除非往外打,邊打邊屯。
但現在的情況是民生剛有好轉
大宋真宗時期
兵貴精,不貴多。
趙恒不懂兵事,但他也知道這個道理。
那些將領整天念叨增兵,無非是為他們自己考慮。
一方面,侵吞配給士兵的物資。
另一方面,也想要白白使喚這些士兵,哪里是出于鞏固邊防的需要!
本來就用不了這么多兵,更何況盟約已立,更不用那么多兵了。
讓這些士兵回家種田才對,農業才是國家的根本!
為了增加軍事力量,李隆基頒布練兵詔令西北重鎮增加兵員,加強訓練。
任命太仆卿王毛仲為內外閑廄使,全力負責軍用馬匹的供應,使短缺的馬匹及時得到了補充。
同時在西北和黃河以北地區大力發展屯田,擴大屯田范圍,增加糧食產量,解決軍糧短缺。
為了更好統治周邊民族和鞏固邊境,在邊地設置十大兵鎮,由節度使鎮守。
天幕上。
頭戴冕旒的帝王高坐寶座之上。
殿下文武群臣俱俯首肅穆叩拜。
鏡頭似飛鷹銜枚般自唐宮內劃過。
順著五十丈寬,可以容下八輛馬車并駕齊驅的朱雀大街向長安外飛去。
越過三三兩兩的吆喝聲。
越過嬉笑打鬧的花燈滿街。
越過絡繹不絕的車水馬龍。
大明宮上,陽光灑在金色的屋頂上,絢爛奪目。
映著金色的大唐疆域如一卷絲綢悠悠蕩開。
似一滴彩繪落入江河。
大唐南至越南北部,北至俄羅斯內。
西到烏茲別克斯坦,東到吉林通化。
一幀一幀的展現出獨屬于盛世大唐的華彩。
公元717年起,唐軍陸續收復了淪陷十七年的營州等十三州。
派遣王忠嗣攻滅后突厥汗國,降服長城以北的拔也古、同羅、回紇等國,恢復了安北都護府,統一了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
派遣楊思勖平定廣西、湘西等地蠻族叛亂,收復交趾。
派遣哥舒翰連續擊敗吐蕃,取得青海高原的地形優勢。
派遣蓋嘉運收復了淪陷三十七年的西域碎葉。
派遣高仙芝和封常清在蔥嶺以西的中亞地區和大食爭霸,攻滅大小勃律,奪取青藏高原西北部,重新打通了“絲綢之路”。
新立國的南詔甚至苦求欲為臣屬而不可得。
武則天時期以來的邊疆戰事不利局面,已經被李隆基徹底扭轉。
武周。
武則天臉一黑。
要說就好好說!
別拉踩!
當時之勢,大唐各鎮共有野戰精兵四十九萬,優良軍馬八萬余匹,威加海內,滌蕩八荒。
大唐軍威令四方震懾,拂麻今羅馬、大食、回紇、渤海、契丹、奚、新羅、日本等等七十二藩國皆臣服大唐,紛紛派遣使者來唐向唐玄宗稱臣,不敢二心。
正可謂是“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