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大唐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
安祿山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由在范陽起兵。
當時海內承平日久,聽說范陽兵起遠近皆震。
河北為安祿山統轄,叛軍所經過州縣或開門迎叛,或棄城而逃,或被叛軍擒殺,叛軍很快就控制了河北。
時,太原以及降城之人奏報安祿山造反,李隆基仍認為是厭惡安祿山的人編造的假話,沒有相信。
大唐高宗時期
揉了揉額角,李治靠在龍榻上長呼一口郁氣。
“舅舅你說他真的不知道嗎?”
長孫無忌看著天幕,嘆息道:
“陛下,這些年臣明白了一個道理。”
“人越老,就越容易沉溺在過往的榮耀里。”
“而李隆基,他的榮耀太大了”
“他沒有醒過來,他喪失了對待天下的敏感。”
“他真的以為自己可以遙控一位手握重兵天高地遠的將軍”
李治捂著額頭,深深的嘆口氣。
“潼關應該是失守了,不然李隆基也不能逃出長安。”
“但是怎么失守的呢?”
長孫無忌也想不通。
自三國、兩魏以來,潼關的防守已經可以說是毫無破綻。
這人又是尋找到了什么破綻?
十一月十五日,李隆基才相信安祿山確實率兵造反,隨即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防守洛陽。
接著任命他的第六子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
高仙芝、封常清臨時在長安、洛陽募兵,得到的都是市井子弟。
十二月十二日,安祿山就攻入洛陽。
東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盧奕不肯投降,被俘后為安祿山所殺,河南尹達奚珣投降安祿山。
退守潼關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
李隆基聽信監軍宦官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斬封常清、高仙芝。
起用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令其率軍二十萬,鎮守潼關。
哥舒翰進駐潼關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溝高壘,閉關固守,安祿山久攻不下。
五月,李隆基接到叛將崔乾佑在陜郡“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的情報,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復陜洛。
六月初七,哥舒翰與崔乾佑戰于靈寶,大敗,二十萬軍隊只剩八千余人。
初九,崔乾佑攻占潼關,潼關失守。
漢末。
曹操看著錄于白帛上的詩句,臉色復雜。
“大勢已去啊”
劉備與諸葛亮默默無語。
潼關失守,能夠拱衛長安的軍事力量就已經蕩然無存。
此時只有一個辦法了。
三人對視一眼,同聲道:
“御駕親征!”
大唐天子的威名還在!
只要御駕親征同時只追首惡不追余從,事情就還有轉機!
對!那道儀仗!
三人突然恍然大悟,原來他是去御駕親征了!
六月十二日,李隆基登勤政樓,下詔宣布御駕親征。
天幕上。
畫面再次來到那肅穆異常的儀仗之中。
鏡頭穿過長長的甲士、宮人。
來到一座青紗金紋車輦中。
須發皆白的李隆基睜著一雙布滿血絲的雙眼,呆呆的看著虛空。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公元755年六月十二日,李隆基帶著楊貴妃姐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親近宦官和宮女悄悄出逃長安前往蜀都。
隊伍行至馬嵬坡時發生兵變,宰相楊國忠被誅殺,楊貴妃被逼自縊。
二十三日,長安淪陷。
天幕上。
一抹血色染在朱雀大街上。
屠夫舉著長刀。
公侯將相,男女老幼,襁褓孩童無一幸免。
血紅的畫面漸漸模糊,最后回轉到一開始的畫面。
交換了襁褓的男子抱著布裹回到一處破瓦房,隨后生了柴火,添了臟水。
襁褓打開,里面是貫著刀口斷了呼吸的嬰兒。
“噗通!”
重物落水。
男子抱著膝蓋坐在火堆前,呆呆傻傻。
畫面拉遠,男子身后一堆殘衣破布。
地面上,幾朵粘著灰土的絨花與支離破碎的紙鳶,順著門口涌進的清風,微微顫動。
“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
長安失陷,君儲逃亡,安史之亂開始進入了最高峰。
煌煌盛唐,就此傾頹崩塌。
腦子里的畫面有,但完全沒寫出來。
還是書讀的少,這形容句積累的不夠啊。
筆力太差啊。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