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仁宗嘉慶】
【軍事成績:定白蓮教起義,平天理教、清東南海亂。】
【評價b級三分】
【制度建設:嚴守先君之制。】
【評價c級兩分】
……
{制度分有點低了吧}
{要不是大清沒崩他手里,兩分都沒有啊!}
{光說大清貪官多,就那個機制,能當官的都他媽變態。}
{在大清做官,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丟掉良心。}
{在大清,幾乎沒有真正的官員,只有皇帝的奴才(滿族官僚),以及欲做奴才而不得的奴才(漢族官僚)。}
{做官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升官發財、蔭及子孫。}
{什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只是一個傳說,你算老幾啊,也敢治國平天下!}
{皇上的天下,是你能治的!}
{權力和責任從來都是一對相輔相成的雙生子,皇帝既然統攬了大權,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權力的過度集中,造成的最大問題就是辦事的人沒決策權,什么事都要層層上報。}
{沒事時還好,一旦出事,你不是皇帝,自作決策,就算是處理得相當完美,最多也只是功過相抵。}
{而一旦造成負面結果,等待你的就是自作主張和壞事兩罪并罰。}
{比如地方鬧饑荒,縣令如果沒有經過皇帝的許可,私自開倉放糧,就算救了無數百姓,也是重罪,輕則罷官,重則斬首。}
{電視劇《天下糧倉》中李忠私開官倉被斬首的情節,并非藝術虛構。}
{在這種環境下,有腦子、有思想、想做事反而是很危險的。}
{這種制度的嚴守,本身就是一種過錯了。}
……
大漢成帝時期
“僵化。”
劉驁算看明白了,整個明清朝的總體制度來講還不如那個大宋呢。
“視臣子為奴仆。”
奴隸活下的標準是什么
多磕頭、少說話。
這樣才能落得善終。
“遇到事,甭管大小,先上報。”
劉驁看著手邊竹簡上記錄的明清體制,嘀咕著:
“知縣報知府,知府報知州,知州報總督,總督報皇帝。”
“然后皇帝下了決策,再層層傳遞下去。”
“在得到具體指令之前,誰也不妄動,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等來指示之后,無論這個指示多么荒謬,多么不切實際,都要集中人力、物力執行下去……”
“反正浪費的是官家公帑,消耗的是民脂民膏。”
“……還真是乾綱獨斷啊……”
“嘖嘖……”
劉驁越看越不可思議。
因為嘉慶已經完美驗證這條路錯的有多離譜了。
都不用上昏君,只要上個庸君,這個國家上下的所有人就能把自己給玩死。
……
炎漢光武帝時期
“皇帝遠在天邊,不了解一線情況,下達的指示往往是既要……又要……都是一些泛泛空話。”
劉秀想到王莽之時,帶了幾分感觸道:
“反正成事壞事,都是皇帝的指示,沒自己任何責任就行。”
“大家都只做上級指示的事情,上級沒指示,就算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又與自己何干”
劉莊也明白了清朝官員的普遍想法。
“所以,除非能撈錢,不然大清的官員幾乎個個都如同泥塑木雕一般。”
“和平時期還好,如果攤上白蓮教起義、地方災情之類的危機,皇帝的決策傳達下來,往往要慢好幾拍。”
“所以白蓮教起事之初,清軍處處被動、四處滅火、疲于奔命,但官員們也無所謂。”
“反正壞的是你愛新覺羅家的江山,不耽誤我撈錢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