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七省是朝廷命脈所系,是大清財富最為集中、最為富庶的地方。
英夷一旦控制了東南沿海,意欲控制長江,斷絕漕運。
朝廷沒錢了怎么打?
沒有任何條件可以談。
……
【英軍在攻陷鎮海的第三天,又自南江直入寧波,而寧波幾如一座不設防的城池,英軍“登岸劫掠,城門洞開,直入無人之境”。】
【浙東連失定海、鎮海、寧波三鎮,一度相信“夷人就撫,海防可撤”的道光帝,又從“主撫”變為“主剿”,在全國各地調兵遣將赴浙“靖逆”,并任命皇侄奕經為揚威將軍,“督師往剿”。】
【結果奕經仍是使用拖延戰術,而當地官吏紳民對奕經比對英軍還恐懼。】
【據時人所記,“奕經調撥京兵數百,帶領侍衛等官,由京起程,沿途需索,數旬后方抵江南省,由江南到江蘇,聞夷兇猛,槍炮迅利,即駐兵蘇州,探聽夷情。】
【在蘇數十旬,淫娼酗酒,索財貪賄,每日吳縣供給八十余席,用費數百元。稍不如意,侍衛、京兵等即擲擊杯盤,辱罵縣令,吳縣竟被逼勒嘔血而死”。】
……
{其實這里很奇怪,奕經在京時與道光帝達成了某種默契,因為他在江蘇呆了兩個月,訾議四起,但道光始終未催他早日趕赴戰區,表現出難得的“不為遙制”的豁達態度。}
……
大清·光緒時期
“自雍正爺之后,清廷派出的領兵出征的軍事統帥,其將軍名號,不再新創,而是沿用前朝舊名。”
光緒與一名妃子執棋交談道:
“其印信亦為當年統帥交回之物。如奕山的靖逆將軍,創名于康熙五十六年,為富寧安征剿策妄阿喇布坦時始用。”
“而授奕經的揚威將軍,歷史更為悠久,創名于清剛剛入關時的順治三年,為德豫親王多鐸征討蒙古等部時始用。”
“道光帝于道光六年征討張格爾和道光十年征討新疆玉素甫父子的叛亂。就兩次用揚威名號。”
妃子下了一枚白子,輕聲道:
“那道光帝面對英夷再次啟用揚威將軍的印信,是冀求這一屢戰屢勝的吉利名號,能保佑清軍如同昔日在西北那樣,揚威于東南?”
光緒執著黑子,默言不語。
片刻后又道:
“宗室子弟,難當大用。”
……
【隨后英軍攻陷余姚,進而進擾慈溪。】
【隨著戰線不斷拉長,英軍兵力不足,遂停止進攻,等待援軍。】
【而清廷已從全國各地調集三萬兵馬赴浙會剿,然而在英軍幾如孤軍待援的大半年里,清軍卻一直沒有抓住戰機。】
……
{這都不打?吃屎去吧!}
{因為這三萬多名兵勇,并不能全數用于進攻。}
{當時的情況是,湖北援軍兩千名,其中一千名駐守杭州,一千名駐守海寧。}
{江西援軍兩千名,其中一名在余姚兵敗,此時被派往曹娥江以北的瀝海等處,另一千名奕經認為不夠精壯,命其護衛糧臺。}
{安徽援軍一千名,其中六百名駐守杭州。}
{陜甘援軍兩千名,其中八百名駐守乍浦。}
{山西、陜西、甘肅抬槍抬炮兵一千名,其中兩百名駐守杭州。}
{如此七扣八扣,外省援軍只剩下六千名,而壯勇中亦有防守各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