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位于黃浦江入長江處,是上海的門戶,也是長江防御的第一道屏障。寶山縣城距吳淞口西岸僅兩里,面臨長江。】
【自道光二十年六月伊里布聞警帶兵設防后,吳淞一直是江蘇的海防重點。】
【江蘇的最高軍政長官兩江總督牛鑒親自坐鎮于此,直接指揮。】
【江南水陸提督陳化成更是堅持住在炮臺旁的帳篷里,枕戈待旦。】
【而吳淞的防御體系完全可以與廈門、定海相媲美。】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二十日(1842年6月8日),英軍抵達長江口外的雞骨礁。這支艦隊共有戰艦八艘、武裝輪船六艘、運輸船十四艘,運送陸軍約兩千人。】
【四月二十八(6月16日)凌晨,英軍進攻吳淞。艦隊分為主力艦隊和輕型艦隊,主要攻擊方向是吳淞口西岸清軍各陣地。】
【中午十二點后,英運輸船載運陸軍部隊在吳淞西岸登陸,隨即兵分兩路,一路攻陳化成防御的吳淞西岸土塘前線。一路進攻牛鑒防守的寶山縣城】
【由于牛鑒已提前撤退,英軍不費一彈占領寶山。】
【此戰,英軍被擊斃兩人,受傷二十五人,清軍陣亡陳化成以下八十八人】
……
{許多記述鴉片戰爭的論著,將吳淞之戰的失敗,歸罪于兩江總督牛鑒、徐州鎮總兵王志元的逃跑。}
{這種說法溯源追究是受了《道光洋艘征撫記》、《中西紀事》、《夷氛聞記》的影響。}
{這些著作皆稱陳化成初戰獲勝,擊沉敵艦,斃傷英軍,若不是牛鑒、王志元的逃跑,戰斗極有希望獲取勝利。}
{這一說法很可能源自牛鑒本人戰后“先勝后敗”的謊報。}
{因為從戰斗的實際經過來考察,清軍自始至終處于不利的態勢,并不存在獲勝之機。}
{以上著作皆稱英軍正面攻擊不利,繞襲由王志元防守的小沙背。}
{英軍戰前確有從小沙背突破的計劃,但因該處泥灘綿長礙于登陸,便放棄了這一方案。}
{《中西紀事》稱英軍由東炮臺登陸向西攻擊,更是混淆了地理位置。位于黃浦江東岸的東炮臺,與西岸土塘沒有陸地連接。}
{不過,牛鑒駐守于寶山縣城,戰斗打響后,率兵出南門增援陳化成。當行至校場時(距陳化成的指揮位置已經很近了),突遭英艦炮擊,“隨兵被擊斃者十余人”,他立即逃往寶山縣城,隨后又逃往嘉定。}
{從作戰經過來分析,牛鑒臨陣脫逃,雖不可能改變土塘前線的戰況,但也放棄了督部對敵登陸水兵進行反擊的機會。}
{臨陣脫逃是板上釘釘了。}
……
大唐。
李世民大約能理解到后人如何宣揚的。
“但,不是說只要人人都是不畏死的君子、忠臣,就可以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實力不會說謊,在具備碾壓式打擊與優勢的對手面前,承認打不過不丟人。”
李世民緩緩起身,背負雙手望著天幕回憶道:
“要做的,是知恥而后勇,學習對手、超越對手,而不是執迷不悟,在忠奸問題上糾纏不清。”
“不能把制度、技術等方面出現的問題,在個人道德層面尋找出路。”
“此為南轅北轍。”
“無用之功。”
……
【吳淞口失陷后,英軍旋即攻占寶山、上海,在上海六天,勒索贖城費五十萬銀后,留軍艦兩艘封鎖吳淞口。】
【主力編成一個先行艦隊和五個縱隊,共計戰艦十二艘、輪船十艘、運兵船和運輸船五十一艘、陸軍四個旅近七千人】
【五月二十七(7月5日)浩浩蕩蕩航行揚子江,直取鎮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