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柄輝秘密潛入粱城時,就被翻譯發現了,她立即通知秦檜全程監控李柄輝的行蹤,秦報國經過半年多經營和太后的賞識,完全控制了大魏二十萬宮衛軍,培養和替換了宮衛軍大部分將領,只故意留下幾個大魏太后的眼線將領。
這種情況,最終還是被大魏太后察覺,但是已經為時已晚,大魏太后為了安撫秦報國,繼續支持她坐穩太后的位置,她只能封秦報國為鎮國將軍,想把他高高掛起,把他與把他與宮衛軍隔離開。
誰知秦報國竄起來這么快,背后又有翻譯和敖魯帕薩特出謀劃策,又有大秦和拜火教財力和物力共同支持,城衛軍幾乎被秦檜用錢財買下了。
秦報國掌控的軍隊不僅沒有被奪走,反而讓秦報國將手又伸向新建的文官體系。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大秦和拜火教都擁有龐大的財力和物力,尤其是大秦的兩個組織已經扎根在梁城里,它們起到巨大的作用。
一個是蓋世太保、一個是獵人公會,它們兩個機構把手都伸向了梁城里的龐大人口,他們用財力、物力吸引了大群底層平民,用招募勞工和廉價商品綁定了平民。
而宮衛軍的普通士卒正是這些平民的家人,即使這些宮衛軍是羌人,但他們也是平民,他們也喜歡錢,喜歡商品,翻譯和敖魯帕薩特就是用這種簡單而粗暴的方法,間接控制住了五十多萬人口。
而這些底層人口,不論是大魏太后,還是大魏國相都不怎么在意他們的去留,大魏文官體系中有些警覺的文官,又因為官職太小發不出自己的聲音。
一旦出聲,這些示警的文官,全家就會在梁城里消失,出現在新建咸陽城的建筑工地上,時間一久,就沒有人再談論蓋世太保和獵人公會針對大魏平民的蠶食。
蓋世太保還在西城組建了外圍準軍事組織氈衣隊,發放不配戴軍街的黑色毛氈料軍服,不配發兵器,每天只進行隊列訓練,圍著西城巡街,維持西城的秩序。
工會在這其中的作用并不明顯,工會只是招募勞工建設大秦大使館,為了使大使館門前環境好一些,工會在建完大使館后,又改造了西城貧民窟。
工會的每一次改建,都將改建圖紙繪制出來,呈報大魏工部審批,又請大魏旬國相親自視察施工現場,對照實物講解建設圖紙。
此舉被大魏文官體系集體認為是大使館的擺闊行為,他們建設的修建都是民用建筑,都符合大魏的建筑風格和風俗,既堅固又美觀,只是他們沒有重視這些水泥墻和水泥樓閣。
他們將注意力全放在美觀、舒適上面,而且建好的建筑又搬不走,等過一段時間,讓大使館再搬到東城去,讓工會把東城再改造一遍。
秦報國在秘密監控李柄輝的行程中,很快就發現李柄輝開始串聯旬文若和荀子介,而不他的親戚李進忠,旬文若現在是城衛軍的副帥,主帥是子承父業的獨孤沖。